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2.把分析推断出的实词含义用于实际答题中考点阐述: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2、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二、轻松起步: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素与僧善。夔来问疾,僧具以告。俄击斋钟,磬复作声。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其响遂绝。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便愈。(错:同“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知识迁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好。(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语境推断:讫:完结。(收讫、付讫)鑢:用锉锉东西。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掌握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三、分门别类归纳整理:A、注意文言通假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君子生非异也3.因击沛公于坐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结:文言文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那么,在一个句子中若遇上讲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高考提速:1.昌期少年,不闲吏事。2.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04湖北)3.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06四川)4.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06江苏)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看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考虑3.顾吾念之只是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5.三顾茅庐拜访3、注意词类活用现象:1.范增数目项王2.驴不胜怒,蹄之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烹而饵之推断规律:名词用“而”连接,无论在“而”前“而”后,一概活用动词。高考提速:1.士类益以此多之(06全国Ⅰ)多:称赞2.槐骑从数人于火所(06江苏)从:率领、带领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06湖北)粒:吃粮食4.拜住袖其疏入谏(06重庆)袖:藏在袖里3、注意古今词义变化:1.备他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异义2.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变化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复词4.先帝不以臣卑鄙色彩变化课中小结注意四种情况:文言通假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古今词义变化词类活用现象四、掌握方法学会推断:1、教你第一招:依形索义(根据汉字字形推求词义)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表意的,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测字义。古汉语中有些是通假字,可以从字音上去考虑,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不要一看到一个字不会就从通假字上去考虑也没这个必要。A.课文连接: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眄:斜视②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③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报任安书)缧绁:指捆绑坏人的绳子,这里指囚禁B.形旁初知:从“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从“刂、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忄(心)、彳(行)”与人的行为有关“禾”——五谷“纟”——丝麻“贝”——金钱“皿”——器具“阝”——地名“尸”——身体“女”——妇人“冖”——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