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趣课堂教学高潮的掀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激趣艺术,把课堂教学的某一阶段推向高度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种“高潮叠起”的课堂教学,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必须掌握激趣的艺术技巧,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一、游戏竞赛激趣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常见的语文课堂活动有:夺红星、找朋友、角色表演、作文教学中的拜读等。通过选择与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有关的游戏、活动确定,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如一位低年级的老师在上《小山羊》一课时,那位老师创设了一个《小山羊请客》的游戏:教师首先在黑板正中贴上图片“小山羊”,在黑板下方出现“六盘菜”(虫、鱼、骨头、青草、胡萝卜、桃子的彩色图片),然后教师启发谈话:“今天是小山羊过生日,它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请同学们猜一猜,小山羊会请谁来做客呢?谁猜对了,老师就给他戴上头饰,请他做小客人。”此时,学生们的情绪十分高涨,一一猜出后,教师分别给他们戴上头饰。接着,教师宣布:“小山羊请客开始。”在轻音乐的旋律中,“小客人”一一登场,来到自己所喜欢的菜盘边,端起“菜盘”,一边唱着《祝你生日快乐》,一边跳起集体舞。其他学生也随着音乐拍手,并边唱边舞。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表演能力,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竞赛方式,进行听、说、读、写练习,能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二、创设情境激趣“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似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对那些内容好、语言生动、感情色彩强的课文或段落,教师要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态动作,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和形象。如我在教学《颐和园》这篇游记课文,我设计了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颐和园景点,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学1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把教学不断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手段,如实物图画、音像、模型、标本、投影、光盘、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以及教师的语言等适宜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法,变文字为图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扫除学习障碍,加速学习进程。如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章介绍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当年的盛景以及它是如何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全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揭示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深刻主题。教学中,教师先用一幅表现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复原图,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众星拱月”理解其布局精巧;抓“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各地名胜”“诗情画意”“西洋景观”体会其壮观、秀丽,风格各异;抓“最珍贵”“上自……下至……”领会其收藏的珍贵。这时,学生对圆明园的美景有了完整的印象,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此时,我话锋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