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A案)第二课时藁城市九门乡中学杨朝霞第五单元陶渊明想象桃花源之“美”•提问:桃花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_美,你看,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家庄茁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清脆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分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理解桃花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乐?•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明确:①男人们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明确:①男人们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②②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生活。•③③“”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足食。•④④“”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无虑•⑤⑤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花源中人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花源中人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评读桃花源之“奇”评读桃花源之“奇”•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________奇,那是因为__________”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确:景奇、人奇、踪奇。•①“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②“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派人跟着渔“”人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意图何在?•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与黑暗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同学们要大胆评价。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照,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桃花源诗<陶渊明>•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shū)稷(jì)随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