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班主任的专业思考能力如果要将班内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孩子,塑造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人,那么班主任就要付出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一、走出常识思维的羁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一些班主任教师惯用这样的世俗之见作为衡量学生的尺度,学生的自尊心和存在感有可能在开学初就被抹杀了。例如,有些班主任在学期伊始看学籍信息时就认为,外地打工者、农村小商贩的孩子素质低,智商低,学习习惯差,将来很难有出息;相反,教授、公务员、医生的孩子素质高,智商也高,学习习惯好,将来会有出息。这样的思考方式,使得班主任一开始就无法正确认识学生,很难做到一视同仁。虽然学生的成长与遗传家庭教育有关,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从古至今,“寒门贵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个人经历……能决定学生成长的因素只有他自己,欢喜的笑、失败的泪、瞬间的悟,这些才能决定他的发展,改变他的人生。摆脱这些定势思维方式,拓宽视野,以一颗平常心认识学生,学生才能发挥无限可能与潜力。二、走出人云亦云的禁锢班主任往往能从不同渠道得到学生的个人信息,如性格、人品、习惯、成绩等,这些信息部分来自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会因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对学生产生种种认识和评价。学生告状他人时,自然就会说他人的不好,这些信息有可能是真实的,但也有可能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班主任如果不细加以分辨和思考,单纯地人云亦云,就难免迷失在众学生的意见之中,很难弄清楚事实的真相,更别提正确地认识学生了。《邯郸学步》中的燕人到了邯郸,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到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他觉得婀娜,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对班主任而言,何尝不是呢班主任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主见,偏听偏信,长此以往,失去了判断力,只有走出人云亦云的禁锢,摆脱不真实信息的干扰,才能用自己清醒的头脑辨别是非还学生一份本真。三、走出拿来主义的迂腐我们在观看电影戏剧时,很容易受剧情影响,随之或喜乐,或哀怒,甚至把自己想象成剧中的人物。就像平日教学中,各位班主任常会听说学校中的小霸王或是问题后进生事例,等到自己接手这些孩子,班主任难免不主观想象起来。真正的教育智慧是由亲切体验生命而蕴发的。更何况,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和迥然不同的个性。如果班主任在每次接班时一味奉行“拿来主义”,无视学生是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存在差异,结果是难以看清学生的本真,教育也会处处碰壁。那么,如何才能突破主观认识,多一份理性思考呢?首先,班主任可以暂时“存而不论”,把所要认识的学生外缘条件放入括号内,让学生本身较为清楚地展现在自己面前。具体地说,把学生过往的表现,前任班主任的评价暂存括号,甚至是不看、不听、不过问,班主任以初见之心观察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他。其次,班主任可多运用“自由想”,结合实例想想哪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比如,一个学生,只要缺了什么,就不能成为好学生了,只要有什么,他就能称得上是好学生。有了这条底线,可以正确地认识、评价学生。再次,班主任要以“发展中”的思考方式去衡量学生。不是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开放,学生处在不断地变化中,成长的道路无法预期。班主任不能单凭任课老师的意见,个人经验及学生现阶段的外在表现,就为学生打标签。为学生设定成长的目标,努力发现潜能,然后赏识、引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最后,班主任要以思想家的姿态实施教育。教师工作不是单纯的搬运工,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而是要思考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刻苦,班主任只借鉴一个成功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要尽可能地搜寻材料。爱迪生、牛顿、贝多芬等,这些成功的人有什么样的共性,归纳他们共有坚强的意志力和信念,再加以选择,传递给学生。思考多了,深了,班主任自然能多一份理性。班主任工作像是蜜蜂采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