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克服写作畏难心理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早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寓教于乐”说,这一学说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赞同,并致力于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甚至生活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动力。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将写作当做一件乐事、趣事,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写作的要领,将被动的写作地位转为主动的精神内需,从而变“畏惧”为“喜爱”,变“苦写”为“乐写”。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便如同一只纸老虎而不堪一击。究竟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写作畏难心理,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此进行阐释。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激发兴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手巧的妇人才有用武之地;写作也先得有“米”,即写作材料,才不至于搜肠刮肚无一字。“米”从哪里来?生活就是写作的大米仓,无论是书本知识,文学名著乃至艺术作品都是源自生活。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必须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人物的举止神态,认真思考事情的内在联系和意义,从中发现有意义的写作材料,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人,见到雨滴,也能品味出“润物细无声”的意义。例如,湖北一篇满分作文《把爱心带给他人》的精彩开头很值得借鉴,写道: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小作者从生活毫微的观察中思索出阳光与寒霜、甘霖与龟裂的土地、航标与方向之间的联系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意义,可见,文章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生活中爆发出的最亮的火花。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生活的哲理,大部分学生留眼的只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难题也就在我们的学生对琐事只能老掉牙地模仿或流水账般记述,他们常常只能体会生活中穿衣、吃饭的索然无味,而忽略了隐藏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背后酸甜苦辣的美妙滋味,比如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我的同桌》一类的作文,这些都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事物,能写的事太多又太平凡,很多事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不善于观察生活的学生总是苦思冥想无从下笔,而开始了流水账式的记述或者复制别人的模板,他们写《我的妈妈》要么就是长篇的大而空洞的讲述,要么拷贝优秀作文中只言片语。然而,善于观察生活的的学生,他们通常懂得品味平淡的生活,同样的作文题目《我的妈妈》,他们能写得风生水起、趣味十足。著名作家刘绍棠在《本命年的回想》写小时候回家过年的情景,单一个吃就写了很多。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首要任务是应该让他们品味鸡毛蒜皮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对于母亲,他们应该留意的是她为操持家务而白了的头发和粗糙了的双手,以及隐藏在斑白双鬓后的对我们浓浓的爱等等。当然,只专注于观察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具备描述事物的能力,却缺乏体会情感的触觉,要做到“情真意切”,作为教育者,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情感,品味情感,进而真切地表达情感。二品味情感,从点滴情感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真实的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但对于学生来说,下笔就将真情流露于笔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能让人产生情感波澜的场景很多,只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的心,细心观察,就会体验到各种情感。亲情是人间最高尚、最纯洁之情,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亲人之间的感人情景,像父对子的舐犊之情,母女间的连心之情,姐妹间的同胞之情,兄弟间的手足之情。比如:家长逼着吃饭,逼着穿衣,这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许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并且有反感情绪。如果学生用心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就可以从逼吃饭、逼穿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