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智能时代人类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有关人工智能的预言、讨论铺天盖地,催生众多不同的视角和声音,但有一点却是共识: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替代,包括翻译、律师、护士、程序员、记者、作家,以及绝大部分体力劳动……对于课程与教学而言,各种课程资源和课程定制的丰富性、专业性,已无须学校和教师过多参与,课程外包或订购逐渐成为主流。课堂教学的“人工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例如,除了白板之外,未来的显示屏可能大到覆盖整面墙壁,可以操纵显示几乎任何课堂需要的内容。智能屏幕成为现代黑板,智能课桌成为现代课桌的升级版本,教师可以随时插入并控制屏幕与课桌。这些联网的平板提供了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在线资源并实现“课堂在场”。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会更加趋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它是介于“碎片化学习”与“学校内系统学习”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解决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而不只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在此过程中,通过平时碎片式的“零存”,最终实现系统性的“整取”,将碎片化知识按照个人的需要逐步建构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更加精细、精准地了解学生特点、个性和需要。例如,教师运用一个软件大致可以知道哪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学生会了,什么还不会;利用英语语音分析智能软件,学生跟随软件讲一句,软件马上一点一滴地帮助教师指出学生的发音问题在哪里、怎么改?又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教师知晓哪些学生在听“我”讲话,或在走神,或在睡觉,甚至可以通过脑电图了解学生课堂上的思维走势和情感波动……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需要大量信息资料搜集、数据积淀和分析的事情(如把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汇聚到机器里,计算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最佳路径),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如学生的个性特质、个性需求,学生的学习难点、障碍点等)。这些事情被替代,是对教师的解放。当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的时候,何乐不为?其次,不变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不会自动发生,也不能只凭自学养成,学生的成长始终需要“教师”这样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这些角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需要承担的角色。他们是陪伴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险滩和荆棘中前行的人,是通过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给予学生打破旧知识、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从而是引导、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获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强和自由能力的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三大本领,即“爱商”“数商”“信商”,才能成为依然被学生需要的人。与人类的智商、情商相呼应,“爱商”是教师最核心的情商,“数商”和“信商”是教师最重要的智商。“数商”与大数据相关。人工智能时代脱胎于大数据时代,两者相伴相随。数据是人工智能赖以运行的基础。人工智能进课堂,首先意味着大数据进课堂,包括学生预习的数据、作业数据、复习数据(如错题集、收藏集等复习资料数据)、试卷数据等。大数据会帮助教师判断什么内容是学生感兴趣和需要的,什么内容可能面临困难和障碍,什么时间节点上出现何种转折和变化,以及接下来教师的教学应该走到哪里去?教师要拥有高超的“爱商”“数商”和“信商”,根底在于持续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移动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信息技术媒介与工具的能力。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就泯然于众生之中……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这已经不是传说,不是遥远的想象,更不是玄想或臆想,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