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它就这么简单———一篇课文的思维导图我来谈(后附活动单集锦)姜虹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它能化繁为简,清晰明了的展现你的思维过程,不论你有多丰富的想法,思维导图完全可以让你的想法展露无遗。如果运用在学习上那真是记录的好方式,学习的好帮手,思维的好工具。有幸聆听了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关于思维导图的报告,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我想,如果把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写作思路,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记忆,同样,我觉得,如果把思维导图用在理科的学习上,会让学生更加思路明晰,知识链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地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训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学习平台,能真正的让学生走进文本,钻研教材,把1“要我学”真的变成“我爱学”。这样,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学期在郭校长的指导鼓励下,我给学生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用途,并希望学生来尝试自已制作,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我就让学生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为主题,画一个思维导图,两节课后,我看到学生的作品,真的很欣慰,虽然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但在短短的时间里,我感到学生的潜能之大,悟性之高,远远超越了我的估计,我想,在语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创作思维导图,把每篇课文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虽然这样会花去大量的时间,但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的制作,收获却是非常大的,远远胜过于老师辛苦的讲解所被动学习的收获。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保持的时间不长,对新鲜的事物往往只是几分钟热度,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永远怀着一颗热切的期盼之心,以积极探索的姿态在思维导图中尽情遨游,爱上思维导图,更有效的学好语文,这才是关键所在。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和激励:一:图例示范自我发现揣摩画法初学思维导图,最重要的还是要学生动手模仿着画一画,在实践中也许还能发现、揣摩到更好的办法,我把刘濯源教授送给我们的《画家和牧童》一课的思维导图2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小组讨论,自我发现,揣摩画法,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纷纷发表看法,找准了思维原点,思维引导线的粗细,及关键词和构图的布局。二:明确要求,制定规则规范操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说,开始让学生模仿画思维导图是为了让他的导图先“飞“一会儿,有一定的体验的话,那么,接下来就要把他的画法适当的收一下,时间上做一个限制,内容上做一个引导,让他明确该怎么画会更美观,更规范,更流畅,更能体现一篇文章的层次、结构,主旨。三:师生共学科研领先以强带弱:在思维导图教学时,我觉得真正是把讲堂变为了学堂。学生在画的同时,我和学生一起画思维导图,画完后和学生一起探讨,取长补短,此时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他们有了一种学习的动力,那些思维导图在班上领先的孩子,在郭校长的引领下成立了思维导图研究小组,他们把自己画思路图的妙法,观点总结反馈给老师,和老师一起商讨后,觉得不错,就在班级推广,讲演,每个人还包抓了一个小组,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差,悟性慢的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一时间,我们班形成了兵教兵,兵帮兵,以强带弱的学习氛围。四:评价激励千帆竟过,乐此不疲:每一次思维导图都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和整理,在展示思维导3图环节中,我特别设置了评价环节,即展讲组代表,展讲完思维导图后,其他组同学从各方面来进行点评,包括构图,内容、语速、音量、情态等各方面,再由教师最后做总结,最后给展讲组同学加上相应的分数,对于思维导图中的佳作,我利用校园宣传画廊将它们打印并张贴出来,大大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导图无论是给学生还是教师,都带来了极大的收益。初次画思维导图是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学生由于对课文没读熟,也没有预习,所以画的时候,只是画出了大概的框架,至于在每一个环节中人物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