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浅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城乡不公平现象邵阳市新邵县大新镇龙口溪中学曾倩摘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城乡不公平现象已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四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教育中的城乡不公平现象:城乡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城乡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城乡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城乡;不公平一、引言公平,字面上意思为不偏袒。春秋时期的管仲说:“天下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所以公平的境界,其实就是效仿“天地境界”。求公平之理,行公平之道,这是人生最崇高的境界。教育公平的境界也是相对于全体中华人民而言的.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的飞快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地位的战略资源,将从根本上促进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尤其是作为国家重要核心一代人的教育问题,即是我们基础教育——我国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城乡教育公平即指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相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公平。促进和保障城乡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发展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即城乡教育公平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城乡教育公平的最终实现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的共同富裕道路,先富的带动后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是,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和不平衡,极大的阻止了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进而导致的是发达的教育更加发达,落后的教育而更加落后的极端情况。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思想,就蕴涵着社会公平的深意。如果教育不能指向社会公平,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二、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城乡不公平现象(一)城乡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面前应受同等对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义务教育的重头戏在农村。自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成绩斐然,但义务教育城乡差别依然存在。仅以2006年为例,当年小学学龄儿童10908.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7%。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当年学龄儿童未入学人数为141.8万。据官方统计这百万学龄儿童主要来自农村。我们再来看升学率的情况。2005年与城市小学生几乎全部能升学相比,农村小学的升学率只有94.54%,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2.44个百分点。同样,辍学率也明显存在城乡差距,据2006年全国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中阶段辍学率全国平均水平为2.84%,比前一年略有下降,但农村初中辍学率却一路攀升,个别地区居高不下。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研究所的调查显示: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其数目之巨可谓触目惊心。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入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再加上农村人口基数大,这就意味着还有上百万的农村少年儿童不能如期走进课堂而过早走上社会成为“劳动力”。(二)城乡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从而导致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在教育投入上,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平衡。据统计2005年农村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全国的47.33%,66.97%,分别为城市学生的2.82倍和4.73倍,但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并没有体现这一现实,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34.82%、61.48%。若以生均教育经费作比较,城乡差距将更加显著,当年全国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998.42元、834.26元,而农村却分别只有815.95元、723.36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办学条件上,现阶段一些城市学校不惜重金大搞素质教育,而许多农村学校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如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