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1.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解析: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A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答案:C3.读纬度45°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当地经度。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处沿海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②、③处自然带的差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③区域向东的地域差异主要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③处沿海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解析:根据材料,该地纬度是45°附近,在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A错。结合图中海拔高度,从②到③处,之间有海拔高的山脉,③处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与具有地带性规律的②处有明显差异,故③处及其向东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B对,C错。根据降水量,③处沿海降水少,为半干旱区,植被应是草原为主,形成温带草原带,D错。答案:B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4~5题。4.图中②为()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解析:从图中看,③→②→①为东西更替,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②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为内蒙古高原,植被为草原。答案:A5.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解析:从图中看我国东部为森林,西部为草原、荒漠,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的多少。而东部地区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量越少,森林植被分布越窄。答案:D(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6~7题。6.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解析:地图信息显示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距离南美洲大陆较远,多火山。结合初中知识(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可知特有动物比例大的成因是远离大陆、远离危险,动物进化缓慢而古老。答案:B7.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解析:企鹅原本生活在南极地区,顺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等洋流漂流至科隆群岛,发现气候适宜(不是很热)、鱼类丰富,于是在此定居(逆洋流回南极不太现实)。鬣蜥喜暖,出现在热带地区很科学。答案:C读下面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完成8~9题。8.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A.aB.bC.cD.d解析:森林需水量大,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降水最多的迎风坡,从图中可知,b处年均降水量最多,故最可能分布有山地森林。选项B正确。答案:B9.关于该山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南坡雪线低于北坡B.南坡降水少于北坡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解析:该山北坡降水较多,故雪线海拔较南坡低;北坡水源条件较好,山地自然带类型多,较复杂;从降水量看不能排除有发源于该山的河。选项B正确。答案:B(2014·福建卷)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平方千米)。读图,完成10~11题。10.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解析:从图上两个年份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