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o德意志古典哲学o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o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三大来源:o马克思主义哲学o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o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内容: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1.开始传入开始传入(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世纪初)(1)代表人物①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②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③无政府主义者(2)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2.2.正式传播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以后)十月革命以后)(1)宣传的特点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2)代表人物——李大钊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1.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2.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3.3.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4.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5.5.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6.6.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竞起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新村主义: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建成“社会主义天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实用主义: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1.1.工读互助团实践工读互助团实践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时以上,作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1.1.工读互助团实践工读互助团实践(1)主张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改造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2)失败原因①经济上入不敷者出;②意见不合;③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根本原因)。(3)影响让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2.2.三次论战三次论战(1)“问题与主题”的讨论(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李大钊: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即进行革命胡适:反对从根本上改革制度,宣传资产阶级的改良(2)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要不要建立“劳工专政”的国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宣扬阶级调和,反对暴力革命和马克思主义(3)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绝对自由,反对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3.3.组织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2)“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①①发表有关宣传文章发表有关宣传文章②②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③③成立专门组织,进行有计划的宣传成立专门组织,进行有计划的宣传④④同其他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