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归纳——巩固提升2020年9月日班小组___姓名__________累计课时6《古诗四首》课堂学习单主备人:蒋婵审核人:谭晓斌第一课时一、【创作背景】①《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此诗抒发感情,寄以慰藉。二、【自学导航】(自评:)问题一:试分析《观沧海》一诗,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自评:)问题二:请找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自评:)问题三: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三、本节课我还有以下疑惑教师抽查评价小组长评价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归纳——巩固提升四、【当堂检测】(自评:)练习一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枯藤/老树/昏鸦D.杨花/落尽子/规啼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峙”同义,为“耸立”的意思。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观沧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作者面对汹涌的洪波,幻化出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B.《次北固山下》抒写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初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通过九个细节构成了一幅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天涯游子之悲。(自评:)练习二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五、拓展迁移1.什么是意象?●意:指诗人的主观情意,即诗中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象: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即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即诗中的人、物、景、事等。用图表示如下:意象=“意”(情思)(抽象)+“象”(物象)(具体)。2.什么是意境?●意境:“境”指境界,是诗人在诗中创造的一个画面,这幅画面里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用图表示为:“意境”=图景+情思。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象是一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归纳——巩固提升径。2020年9月日班小组___姓名__________累计课时:7《古诗四首》课堂学习单主备人:蒋婵审核人:谭晓斌第二课时一、【创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712年中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江。诗人一路行来,当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二、【自学导航】(自评:)问题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从炼字、修辞、内容、情感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自评:)问题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三、本节课我还有以下疑惑四、【当堂检测】(自评:)练习一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