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与学生交流作者:肖永芳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8更新时间:2007-11-1319:38:55新课程标准对班主任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的语言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委婉、得体的语言运用,可以使班主任的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而语言的形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比如: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等。不论何种形式,其中都应包含着对学生地关爱、尊重、信任等等。案例一:那天,语文老师生气了,因为张同学犯了错误还与他顶嘴。当时,班主任正好经过教室。语文老师就把他叫住:“好了,张xx,你去跟你们班主任说说吧。”班主任当时在门口见那学生正倔着呢,就吼了一声:“你干什么?跟我走!”随后将他带出了教室。班主任当时正想到校外的银行里去办点事,本想把张同学先撂在一旁,想想又不放心,于是决定带着他走。在大夏天毒辣的太阳底下,从学校走到银行,又从银行走回学校,一路上,没跟张同学说什么话,只在半路上问他一句:“要来根冰棍吗?”张摇摇头。回到学校,经过水池旁,班主任停下来,捧了点冷水擦了把脸,又问:“来擦把脸吧?”张说:“不要。”顿了一会儿,又说:“等会儿我去跟语文老师道歉。”反思:教育一个学生,有时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达到效果就可以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要我们真心喜欢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就可以成为一个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然而,爱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心田里自然流淌出的甘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爱好学生容易,爱所有的学生很难,毕竟不讨人喜欢的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个常人,面对做出不讨人喜欢的行为的同学,我们若是也能给予真切的关怀,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他都应该能切身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与尊重,不必多说什么,他都能理解你对他的希望与要求。案例二:学生周记一则———“……偶尔的一次远足,让我放飞了心情。似乎,当我看见河水的那一瞬间,所有的烦心事都烟消云散了。真希望永远沉浸在这一刻,但这怎么可能!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所以人才要学会适应。”班主任将最后一句话划出来,然后作了第一次的点评:“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想法。如果生活的变化有利于人类,那应该适应;但如果妨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呢?还要适应吗?那就该尝试着去改变!去扭转这种变化!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好,生活才会更好。”写完之后,总觉得有些别扭,于是拿给另一位老师看,他说:“这是把学生想坏了。话说得太高了。”于是重写。第二次点评:“在与大家一起去公园之前,我已经与解老师预先去‘踩了一下点’了。到那儿时,已经是下午5点了,太阳快下山了,还有些凉风。踩在细细的白沙滩上,感受着宁静。当时真有一种希望时间停留在此刻的感觉!所以我对解老师说,‘真希望以后能够经常来这里走一下。’他说:‘是的,我要尽量早点把手头的工作做好,那样就可以抽出时间到这儿来散一下步,静一下心了。’”反思:周记是班主任和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设法让学生信任我们,让他们觉得在周记里可以倾吐心声,可以与班主任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利用好周记这一个阵地,将拉近师生的距离.写周记评语时,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自己在写日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有所感悟。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同理,许多时候我们把孩子看错了,却总在埋怨孩子越来越不如人意。对待孩子,不能居高临下一味地训诫。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共鸣的沃土,是加速“实现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师生共创实践”的催化剂。因而,我们应摒弃“长幼有序、师教尊严”的传统宗法观念,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与学生共享快乐。案例三:办公室里,班主任正在教训一个女生,旁边坐着她的父母。“你看看,这个孩子,开学初将“小灵通”带到宿舍里,上次我们校方已经将它收掉之后还给你们家长的了。怎么今天又发现她在早读课上发短信了呢!”她的父母在一旁听着,脸色很不好看,她却是一副倔强的神情。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化学老师走了进来,班主任说:“这位是化学老师,两位可以向她了解一下女儿化学方面的情况。”父亲就问:“她化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