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育才中学高一年级历史第七单元第二十课教学案编制人:王玉锋审核人:刘冰时间:2014-05-14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2.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D.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所致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深远影响)是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确立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5.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最大成绩是A.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B.使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苏联历史上最高水平C.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6.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推行的主要方式是A.自愿互利B.逐步推进C.强制推行D.典型示范7.“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差距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8.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是A.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B.克服粮食收购危机C.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需求量大增D.扭转农业落后的状况9.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B.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C.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D.斯大林的个人因素10.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影响的评价最全面、最准确的是A.给苏联经济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B.使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长远看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11.苏维埃政权颁布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是在()A.1917年B.1918年C.1919年D.1920年12.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13.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4.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15.按照列宁的说法,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的特点是()A.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D.实行必需品配给制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使用人:班级:姓名学号聊城育才中学高一年级历史第七单元第二十课教学案编制人:王玉锋审核人:刘冰时间:2014-05-14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17.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