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及其氧化物(第一课时)谷城一中余春秋一、教材分析金属铝作为常见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比较靠前的金属,让学生按照分类的思想,学会研究金属的普遍性质——还原性,并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研究其还原性的强弱。通过铝和氧化铝的典型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的流程,明白实验探究的操作过程,并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铝和氧气的反应;(2)了解高熔点氧化物对金属的保护作用;(3)了解金属铝与酸碱的反应;(4)了解金属铝的物理化学性质;(5)了解并探究铝在金属活动顺序比较靠前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铁窗铝窗的锈蚀情况的分析,再通过加热铝箔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探究实验结论,佐证金属铝和氧气常温反应情况。(2)通过演示铝片和酸碱反应实验,研究论证金属铝单质的一般规律和特性,以及探讨氧化铝的与酸碱的反应,说明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引出两性氧化物的概念。(3)通过铝热反应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金属活动顺序的强弱,反应条件的达成和设计,设想金属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的演绎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和严谨的态度(2)通过金属铝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科研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感受化学科学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金属铝的还原性,和碱反应的特性;(2)氧化铝的生成条件及对单质铝的保护作用;(3)氧化铝的两性。2.教学难点:(1)氧化铝对金属铝单质保护作用的验证思路;(2)金属铝及氧化铝与碱的反应。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金属铝作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比如铝窗、铝门。我们初中学过金属的活动顺序,了解到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设疑:铝比铁是否更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铝窗比铁窗是否更容易被氧化生锈、腐蚀?打开PPT图1让学生观察使用已久的铁窗和铝窗,引导学生描述:铁窗锈迹斑斑,外皮脱落,内外均锈蚀严重;铝窗表面平滑光整,没有生锈的痕迹。通过观察发现,铁窗比铝窗更易锈蚀,这和学过的金属属活动顺序不一样,铝的金属活动性不是比铁更强吗?设问:铝还原性比铁强,为什么铝窗反而比铁窗更耐用答案:铝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和氧气常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在铝单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起着保护内部金属的作用。2.过程实验1:打磨铝片取一片未打磨的铝片,用砂纸打磨,观察铝片表面的变化实验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指生回答):打磨之后铝片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过会儿变暗失去金属光泽。引导学生推理结论:类似切开的金属钠也有此现象,说明铝和钠一样,常温下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过渡:如何验证金属铝表面有一层氧化物薄膜?实验2:铝箔的燃烧用坩埚钳夹着铝箔在酒精灯在点燃,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铝箔的变化实验现象(引导前排学生回答):铝箔逐渐融化,可见小液滴,但是不滴落。实验结论①铝箔加热后可见两种物质,内部是熔化的铝单质,外部是氧化铝薄膜固体,说明金属铝外层有氧化物薄膜;②铝在常温下就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薄膜③氧化铝的熔点远高于铝单质(铝熔点660℃,氧化铝2054℃)过渡:同学们刚才这个实验验证了金属铝的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那么作为金属,铝及其表面的氧化铝和酸碱的反应能否进行呢?实验3:铝和氧化铝和酸碱的反应实验组①: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未打磨的铝片;冒泡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口;实验组②: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再加入打磨的铝片;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组①中先没有明显现象,过一段时间之后剧烈冒泡,气体可燃,有爆鸣声组②打磨的铝片放入酸碱中立即产生气泡,气体可燃,蓝色火焰,有爆鸣声。实验现象分析:组①中没有明显现象的是铝外层氧化铝的反应过程,反应方程如下Al2O3+6HCl=AlC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组②中直接是金属铝和酸碱的反应,能立即产生气泡,反应方程如下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3H2↑从物质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