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实验一: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16分)命题意图:1.本实验不是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全面探究,只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2.要探究规律,需要测量记录多组数据,考虑到时间问题,只记录其中的两组数据。3.若考生没有观察物、像重合的过程,而是按刻度线摆放两个塑料小人的,该次观察记录不能得分;若考生在实验观察前就把数据填上的,该数据也不能得分。器材准备:1.平面镜成像实验器包括:镀膜玻璃板、四个塑料人、两个直角三角板,其中两个不带红色半圆形斑的塑料人用作支架;另外两个带半圆形红斑的塑料人,一个作为物体,另一个用来确定像的位置。2.除了成套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还需要配一个“和玻璃板一样大小的平面镜”,旨在考查学生选择器材的意识和能力。3.还需要配备一张带有“边长为2cm的方格白纸”。这张方格白纸既起到白纸的记录作用,也起到刻度尺的作用。之所以方格纸的边长设定为2cm,是为了读数时不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能基本保证像距等于物距。4.实验台面平整且水平,否则,难以保证玻璃板和塑料人竖直放置,难以使另一个塑料人与第一个塑料人的像重合。5.方格纸要多次使用,方格纸不能折叠,要保持平整,否则,很难保证塑料人竖直放置。不能用笔做标记,否则需要更换方格纸,不然会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6.放置该实验的实验台应该在靠近窗户的地方,比较明亮,可以保证塑料人反射到玻璃板上的光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7.玻璃板上若没有镀膜,可贴上汽车玻璃薄膜,效果很好。8.在平整的桌面上,两个支架基本能保证玻璃板竖直架稳,不需要用直角三角板检验,所以成套器材中的两个直角三角板不用,可以不配给学生。实验提示:1.怎样确定反射面?对于涂有半透膜的玻璃板,涂有半透膜的一面应该作为镜面,这样反射光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对于涂有半透膜的玻璃板,涂有半透膜的一面通常标有字母M;若没有,也可以借助于平面镜成像规律加以区分。把一个带红色半圆斑的小塑料人一端与玻璃板表面接触,若只看到一个像,比较清晰且物像间基本无间隙,则该面为涂有半透膜的反射面;若是另一面,会看到两个虚像,且两个虚像也不重合,模糊不清。2.怎样使虚像更清晰?将作为物体的塑料人放在比较明亮的地方,让其反射面对着光源,增加反射光的强度,这样成的虚像比较清晰。3.怎样确定虚像的位置?(1)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另一个塑料人,当这个塑料人与前面塑料人的像重合时,后面塑料人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2)注意消除视差:在确定虚像位置时,要注意消除视差(即保证玻璃板后面的塑料人与前面塑料人的虚像位置重合)。检验的方法是:看到重合后,改变观察方向,若玻璃板后面的塑料人总是与前面塑料人的虚像是重合,则说明没有视差;若改变观察的方向,二者不重合了,说明存在视差,需要重新调节。若视差没有消除,则没有真正找到虚像的位置。4.怎样测量物距和像距?(1)在固定玻璃板位置时,玻璃板镀膜表面应该与方格纸的中央零刻度线线对齐(物A-2距、像距应该是物、像到玻璃板镀膜表面的距离),这样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2)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尤其是平面镜成像实验器的镀膜玻璃板约有5mm厚,所以,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一定要搞清楚是到哪个表面的距离。若把像距测为像到另一表面的距离,将有0.5cm左右的误差。(3)由于误差的存在,且光经过玻璃板有一定的折射,物距和像距测量的结果不一定相等,只要相差不超过0.5cm,就可以认为物距和像距相等,不扣分。若测出的物距和像距相差悬殊,超过1cm,可能是反射面的位置搞错了;也可能是玻璃板不竖直;也可能是虚像位置找错了,扣2分。读数错误,也扣2分。5.正确的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6.实验结束后,应该先处理数据,再整理器材。器材整理:整理器材,方格纸不能折叠,一定要恢复到和原来大致一样的状态,这样可以减轻监考教师的负担。若考生没有做到这一点,监考教师应提醒考生完成,给下一个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若学生没有完成,应该由监考教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实验一:蒸发饱和氯化钠溶液(6分)实验器材准备:1.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