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开课教师:许梦绮开课班级:高一(3)班【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及相关知识。(2)掌握诵读技巧。(3)掌握两首诗中出现的写作技巧。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2)理清诗歌的思路结构,从而用语言描绘诗歌画面。(3)学习本课中重章叠句和对比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借助《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劳动的思考与赞美,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之美,获得对劳动之美的积极启迪,感悟生命意义,感受中华之美。【教学重点】1.朗诵的技巧与方法。2.重章叠句和对比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亦有大美。中华之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中华之美如一缕春风和煦而温暖,中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千百年前,感悟我中华之美。二、展示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中华古典诗词之美。2.研读诗歌,探讨诗中运用的重章叠句和押韵、对比的手法。3.借助《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劳动的思考与赞美,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之美,获得对劳动之美的积极启迪,感悟生命意义,感受中华之美。三、说明教学环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有四个环节,分别是:诗与乐、诗与技、诗与画、诗与情。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四、诗与乐(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上台朗诵)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安排了小组学习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试着有感情的朗诵这两首诗,哪一组准备好了呢?学生朗读结束,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总结:1.理解诗歌的意思。2.把握诗歌情感。3.注意停顿和重读轻读的地方。4.要有感情的朗诵,同时提高自己的音量,保证能够让台下的同学听清楚。5.仪态要自然。6.好的配乐能够锦上添花。好的诗歌,能够让我们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这就是我们美丽中华的乐之美。五、诗与技(分析写作技巧)这样的美让人沉醉。那诗人是如何展现这中华之美的呢?《芣苢》重章叠句:1.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2.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3.在诗歌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押韵:解释: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作用:1.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感;2.韵字的位置一般有规律,使诗句充满节奏感;3.使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好背;4.使作诗具有难度的同时也具有切入点。《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颔联鉴赏)对比:麦收时节,接连三天的阴雨,让打麦场遭到破坏而无法使用;而天气转晴,红日初升,给农人们带来了希望。颔联通过晴日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总结: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技巧,才使得诗歌有着这深长的韵味,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运作这样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专研写作,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这也就是咱们美丽中华的另一美:工匠之美。四、诗与画(分析诗歌展现的画面)这两首诗不仅给我们展示这动人的韵律之美,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画卷。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歌,走进这画卷之中。(生齐读诗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师: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看到的画面。画面: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都是采芣苢的妇女,他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动作非常熟练,敏捷,悠扬欢快的歌声飘荡在这满是芣苢的山谷里。《芣苢》久雨忽晴,宜事农桑,乡邻们一片欢欣鼓舞,忙着收麦。今年麦子丰收,外孙也赶来帮忙,我带上炊饼和佳酿,以慰孙儿辛劳。在这紧张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