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课时训练(80分)1.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的上述政策,认识正确的是A.罗斯福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做出了贡献B.标志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扩展到金融领域C.美国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D.为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基础【答案】C根据1933年和“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可知,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主张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借此转移国内经济危机,但是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进行本国货币贬值,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危机,C选项符合题意。美元贬值加剧了国际金融形势的不稳定,A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首先是从金融业开始的,扩展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D选项错误。2.1933年6月,一边是国家给遵守全国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一边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美国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人们购买物品都寻找有蓝鹰标志的产品,或者是该产品出自建筑物上挂有蓝鹰徽章的企业。这突出地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A.鼓动美国人民购买本国产品B.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C.国家干预经济,以政权杠杆进行宏观调控D.市场经济主导,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答案】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材料体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选项符合题意。鼓动美国人民购买本国产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限制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B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选项说法错误,排除3.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000多万亩棉花田被耕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实行这些措施的本质目的是A.提高美国的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B.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C.保障美国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发展D.调整农产品结构,缓和尖锐的产销矛盾【答案】D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缓和尖锐的产销矛盾,故D正确;A项是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的目的,排除;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目的也不是保障美国农民的合法权益,排除BC。4.1933年,美国政府制定农产品储备计划,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联邦农产品储备计划,农场主储备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建造仓储设施。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A.调节市场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B.加强资源保护推动资源合理配置C.提高国内需求以恢复社会经济D.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强化政府职能【答案】A由材料“1933年,美国政府制定农产品储备计划,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联邦农产品储备计划,农场主储备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建造仓储设施”表明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市场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源保护推动资源合理配置,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提高国内需求以恢复社会经济,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强化政府职能,排除D。5.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答案】A根据材料“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可知单纯的社会救济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及失业带来的其它问题,说明以工代赈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题意。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罗斯福总统通过多次炉边谈话赢得了民众的支持,B选项排除。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