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教学过程导入谁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教学内容一、百家争鸣1、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背景原因(1)经济上: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2)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3)思想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②统治阶级为了富国强兵网罗人才,士阶层崛起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二、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一)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1.孔子的主要思想思想一: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思想二:礼“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学礼,无以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三: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四: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思想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文化贡献: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言论被总结为《论语》2、孟子:战国;亚圣思想一: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思想二:提倡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思想三:仁政“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思想四: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思想一: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思想二:“仁义”、“王道”思想三:“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思想四:礼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思想五: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制天命而用之”(二)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战国庄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1."道"是万物的本源2.朴素辩证法思想(对立、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评价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