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近体原则”在藏民族地区语文统编教材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近体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时间、空间、心理、活动四个方面创设,缩小文本、作者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理解文本,从而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尤其在藏民族地区,在统编语文教材教学中使用“近体原则”,对于培养藏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良好效果。【关键词】近体原则藏民族学生统编语文教材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建构主义理念认为:知识的传授,不应该是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而应是学生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经验去自我建构认知,获得知识。教师更多地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碰撞,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听说读写”四个层面的训练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重视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素养。语文统编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1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并参与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对某篇课文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更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是,教师加大对学生的引领启发,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阅读和写作实践中的感知、领悟和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形成。但是笔者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支教的三年里,发现藏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仍停留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与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相去甚远,学生往往只能记住一些死知识而不会运用,更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很好地结合藏民族学生的特点,没能考虑藏民族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不能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收效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在藏民族地区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灵活地应用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才可能比较全面地培养藏民族学生的语文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近体原则”在统编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时间、空间、心理、活动四2个方面创设,缩小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理解文本,从而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尤其在藏民族地区,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教学中使用“近体原则”对于培养藏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的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很有必要,也会收到良好效果。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状况以及现有的知识储备,着手对教材加以分析整合,致力于缩小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之间的时空差距、让学生对学习由“知之到好之最终到乐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从地域特点的角度,这也是“因材施教”的科学体现。现就藏民族地区统编语文教材“近体原则”教学,笔者作一下浅谈:一、时间近体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己首先要不断与时俱进,善于搜集新材料、新信息并整合成新知识,再把这些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中,而不是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与现实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来缩小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时间差异,让学生走进文本所基于的时代,再把文本所基于的时代带到当今时代去理解和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藏民族学生与时俱进,激发他们的3学习兴趣,扩大他们视野,增强他们时代意识;还有利引导藏民族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一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一般知识,理解该词的思想内涵,也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现状,了解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革命热情和理想斗志,再让学生回到西藏的农奴解放和社会主义新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让藏民族学生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整合起来,纵向形成对比和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老一辈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