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或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二、教材分析对于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是不一样的。可以说,读它们的时候,就好似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已久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对阅读的期待,调动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四、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五、教学方法:通过对比自主学习。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两课时八、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集体备案)个人备案(第一次)个人备案(第二次)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初读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学生好奇地听讲。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古诗,想象画面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⑴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⑵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⑷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学生自主学习)2、交流反馈:⑴学习《牧童》:①理解字词。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⑵学习《舟过安仁》:①理解字词。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板书设计(第一次)板书设计(第二次)教学反思(第一次)教学反思(第二次)审批者签字(第一次):年月日审批者签字(第二次):年月日5.古诗词三首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全词。2、理解词的意思。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二、教材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因此,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第三首词,在学习了前两首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理解词的意思,掌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四、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