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2016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说明: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实行俸禄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C.皇帝权力经常受到权臣控制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3.有美国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对由名气大、能力强的人的统治不感兴趣,他们倾心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发言权。这表明A.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B.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C.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数暴政弊病D.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4.《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实质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土地所有权变化D.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效率提高5.《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材料认为A.小农经济应为经济主体B.西周实行“工商食官”C.政府应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工、商并举6.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即每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由材料可知飞钱A.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B.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C.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D.可以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8.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19.龙、凤在中国传统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但《大明律》中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10.明代“海上(松江府)官、民、军、灶(灶户,以煮盐为业的盐户,可以开垦政府拨给的土地作为服役的生活保证),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这说明A.某些地区形成了棉花专业化经营区域B.植棉业已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支柱C.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多种经营的方式D.明朝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11.明朝谢肇淛《五杂俎》:“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材料表明当时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主要手段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D.“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