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意象我远在他乡,故乡无法听到我思念的呼唤思明月当空请月亮捎去我的思念但我与故乡同在一片天空之下乡故愿故乡的你也在仰望夜空听到月亮诉说着我的思念•普通青年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文艺青年答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思思====++++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客观物象的第一,意象规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你可以通过它了解作者写这首诗到底是悲哀还是欢喜,是快乐还是忧愁。把握对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对意义的理解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同一个月字,不同的情感理解。所以同一幅画面,我们可以有不同版本的解答。第二,意象作为一个物质载体,把读者的内心和作者的内心连结起来把此时此地,具体个人的情感和民族的情感模式联系起来。它为阅读提供了巨大的可能。作用同虚实结合中的扩容作用。读懂意象,才能读懂诗歌!Clicktofinish常见意象送别类意象思乡类意象愁苦类意象抒怀类意象爱情类意象战争类意象闲适类意象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等。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二、思乡类意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鸿雁鸿雁是候鸟,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西厢记》中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三、愁苦类意象表达忧愁、悲伤,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秋天到来,梧桐树叶先行凋落,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手法。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丁香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如李商隐《代赠二首》“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中的丁香喻女子自己,哀愁无限,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杨花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在暮春中,“杨花落”和“于规啼”,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