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案1姓名班级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人物的正直、勇敢、纯洁、真诚的优秀品质,理性地思考人生。3.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4.让学生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学习精彩片段。2.品味小说优美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由对人物的分析进而引申到对社会、人生作深刻的思索.补充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由熟悉的儿歌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刷完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首儿歌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个插曲,我们中国的孩子人人会唱,足以说明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之广。二、关于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文,包括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线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略读是对文章作“面”的把握,精读则是对全文作“点”的研究。精读时,必须做到字斟句酌,条条缕析,搜寻信息,比较推敲,以求得对文章的深刻理补充栏:解。精读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结合语境、全面理解;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3.搜寻隐含信息,理解深层含义略读和精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前者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后者则作微观分析。客观上的把握为宏观的分析提供了大语言环境,微观分析又加深了对宏观认识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三、简介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他于183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的一个法官家里。小时候马克·吐温在乡村生活,爱和黑人、穷苦人交朋友,爱听黑人大叔们讲故事。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吐温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到《王子与贫儿》,从《竞选州长》到《百万英镑》,马克·吐温对社会中的欺诈、陷害、伪善等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笞。马克·吐温文笔犀利,既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善于进行夸张描写,寓讽刺于其中;他描绘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幅幅既离奇又真实的图画,使读者感到又滑稽又辛辣。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在美国康涅狄克州病逝。由于对美国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四、概括全书的情节少年汤姆·索亚十分淘气,一天半夜,他和伙伴哈克一道在坟场玩死猫,无意中目击了一个凶杀案:一个名叫印第安人乔的坏家伙杀了人,却嫁祸于波特。次日,波特被捕。汤姆怕遭报复,不敢揭发真情。又过了些日子,法庭开审,这回,汤姆终于勇敢地在法庭上提供了证词,揭穿了印第安人乔的罪行。但印第安人乔却跳窗逃跑了。一天,汤姆和哈克走进河边一所“闹鬼”的老房子。他俩上了楼,不一会儿,看到楼下来了两个人,原来正是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这两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不少钱,正往地里埋。没想到竟从地里挖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这时印江听到了一点响动,他怀疑楼上有人,就想上去看看。汤姆和哈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早已朽烂的楼梯塌了,印第安人乔没能上楼。后来,汤姆侦察出印第安人乔住进了一个客栈,他和哈克合计趁印第安人乔外出时,搬走钱箱。又过了些日子,汤姆和蓓姬等一些小伙伴外出游玩,汤姆和蓓姬钻进了一个弯弯曲曲的山洞,竟找不到出口。同一天夜晚,哈克发现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挟着东西上山了,哈克想他们肯定是转移财物,就远远地跟踪。印第安人乔来到一个寡妇的庄园,要对寡妇下毒手,哈克忙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在这家人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汤姆和蓓姬在山洞里迷了路,随身带的食物又吃光了,仍找不到出洞的路……忽然,汤姆看见远处有烛光,以为是大人们找来了,于是高声呼叫。谁知,定睛一看,举着蜡烛的却是印第安人乔,汤姆怕印第安人乔下毒手,拉着蓓姬逃跑,山洞里回声轰鸣,印第安人乔未听出是汤姆的声音,还以为有人追捕他,于是抱头鼠窜。在洞中过了三天三夜,汤姆和蓓姬拖着疲乏的身子还在找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