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词二首——《水调歌头》》教案课题词二首——《水调歌头》课型新授课总节时1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词,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课前欣赏民乐葫芦丝演奏《彩云追月》,创设情境。1.展示咏月的诗句同学们,人们面对某种景物往往会有所感触,看到春花,有人会纵情高歌;看到落叶有人会悲秋;看到柳枝,有人会对友人无限依恋。中秋佳节,遥望明月,人们会浮想联翩。其实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它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月亮又总会勾起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课件播放:民乐葫芦丝演奏《彩云追月》。课件展示:咏月的诗句: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词,那么课下你都搜集了哪些咏月的诗句呢?(学生背诵咏月的诗句。)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而在众多的咏月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认为是中秋咏月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词。(投影出示:明月千里寄情思————水调歌头)2.了解苏轼关于苏轼我们对他已经有了了解,下面我们回忆一下。(投影出示:苏轼简介)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今天,我们就穿越时光隧道,走进这个中秋月夜,感受一下苏轼在皎洁的月色下的所思所感。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2.欣赏本文flash的朗读。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两名同学来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配乐朗读)三、探究文本,研读赏析1.疏通全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课件展示作者图像及作者介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课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逐句翻译(投影逐句出示,学生逐句翻译)2.探究研讨(1)词的小序有何作用?(齐读小序内容)明确:介绍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2)词的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写了什么?两阙之间有何联系?上阙:把酒望月(写景)下阙:对月怀人(抒情)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本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抑郁惆怅乐观豁达美好祝福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六、教师锦言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绍: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苏轼)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怀人(抒情)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