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第一课时Ⅰ、教材简析《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Ⅱ、学情分析经过上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的在教学活动中,《渔父》一文的语言疏通工作将交给学生完成,但是由于本文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还是需要教师详细点明,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人生选择的问题。Ⅲ、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注意分析文中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Ⅳ、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大意,掌握《楚辞》一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渔父》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Ⅴ、教学难点:体会在《渔父》一文所展示的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大致了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对立。Ⅵ、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那飘着凄风楚雨的江畔,有一个诗者踽踽独行,他那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无奈,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的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成了汩罗江的滔滔江水,随着江水滔滔流淌千年,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屈原。《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作家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常语则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历史上就有这么一群人,在生死关头毅然选择了死,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堂课让我们一起领略屈原的风采。二、背景介绍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主张对内明修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了腐朽贵族集团的攻击,后因遭馋而去职,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愤怒绝望,后投身汩罗江。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色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三、初读课文,指导翻译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行走。他沿着水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渔父看见屈原就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屈原说“整个世界(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人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被任何事拘泥,并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界上的人都肮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