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政治思想第一页,共三十七页。本讲主要内容一、墨家的政治思想二、墨家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二页,共三十七页。一、墨家的政治思想(一)墨子生平墨子(约前468-前384年),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山东省滕州市人),战国初年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言论被后人编为《墨子》53篇。第三页,共三十七页。墨子姓名考:1.墨子姓墨名翟。最传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另外,在《孟子》中也提到墨子名墨翟(与杨朱并提)第四页,共三十七页。第五页,共三十七页。第六页,共三十七页。•2.墨子姓翟名乌。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第七页,共三十七页。3.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4.墨为古代刑名之一。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第八页,共三十七页。墨子师承考:1、《吕氏春秋·当染篇》: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公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2、《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为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第九页,共三十七页。山东滕州墨子像孟子曰:杨墨之言盈天下第十页,共三十七页。(二)主要政治思想实用主义倾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墨子·鲁问》)第十一页,共三十七页。1、思想核心——“兼爱”(1)“博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第十二页,共三十七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第十三页,共三十七页。(2)互爱互利“兼相爱,交相利”;“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