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案例教学设想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4.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托物寓意的散文特点和象征手法,体会优美的语言。2、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又奔放的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教学磁带。教学方式自主研究、集体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二、研讨课文1.听课文录音(学生也可小声跟读),扫清课文生字词障碍(用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把握课文的朗读节奏及情感基调。2.全班学生有节奏、有情感地朗读全文(教师注意指正)。3.课堂讨论。师:这篇散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师:课文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点明题旨,白杨树的不平凡。师:接下来,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是不是马上写到了白杨树?生:(学生讨论)写到了西北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不平凡作铺垫。师:课文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是过渡段,由写景转入写树。师:写白杨树的外形,从几方面来写?生:笔直挺立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光滑、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的皮。师:对了,从四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外形的话,用哪个词好?生:力争上游。师:第五段中有两个句式“虽……却……”“哪怕……却……”,写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征?生:(学生讨论)写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突出白杨树的倔强挺立。师:(小结)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师:课文第六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生:过渡句,由写树转入写人。师:课文第七段一开始用了几个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师:接下来,大家找找第七段有多少个排比反问句?每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生:(讨论)四个排比反问句。生:由树到人,引发共鸣,铺垫下文。生:肯定品质,表明树与人的内在关系。生: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坚强不屈的抗战军民。生: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指出白杨树象征抗战军民的精神与意志。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文中四个排比反问句由树到人,由浅到深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主题深化。师:课文第八段提示中心,点明其象征意义。大家把这一段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师:大家想想最后一段的“贵族化的楠木”它指什么?有什么特别含义?生:指国民党反动派。把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作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本文的写作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所谓象征就是借用具体事物引起人们对某种抽象概念的联想,它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寓情表意的方式,是从总体上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不属于具体的修辞格。师:我们再来讨论本文的结构特点。生:本文结构严谨,起笔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生:一开始并没有写到白杨树,而是先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虽然不是写白杨树,但目的是写白杨树,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生:从远到近,由景到树,再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师:说得很好,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有序。师: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生:第一段中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生:第二段中用“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师: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