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作者简介(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背景资料•鲁迅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一九二一年一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健康朝气蓬勃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苍老贫困分析人物形象———闰土肖像对比都是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开朗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麻木迟钝语言对比怕羞和我说话熟识了躲哭带贝壳捏钢叉刺纯真善良动嘴唇态度恭敬闲天瑟缩手提纸包默默地吸烟因循守旧动作对比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善良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小英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对比端庄文静豆腐西施泼辣刻薄自私圆规社会挤压、扭曲可笑、可气、可恨、可怜故乡与祖国的关系•在杭州,绍兴就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浙江就是鲁迅的故乡;而到了日本,中国就是鲁迅的故乡。所以,故乡和祖国成了同一个概念。•鲁迅希望故乡好起来,也就是希望祖国好起来。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是通过对祖国前途的痛苦思考体现出来。童年,由于与闰土友好、亲密、和谐的关系,故乡和祖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中年,看到中国社会的落后和破败,感受到中国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对祖国的感受发生了变化:精神的祖国失落了!•当时的祖国有两种典型的人:•豆腐西施杨二嫂,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没有情感,一味的自私狭隘;恭维别人是为了从中掠夺,她不关心祖国的命运,只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是“不老实的人”。•成年闰土,“老实人”,又是被封建道德严重束缚的人,没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争取美好前途的奋斗意志和智慧,只能忍受着生活的中重压,麻木不仁。•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5、“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故乡回故乡(1~5段)(开端)在故乡(6~77段)(发展、高潮)离故乡(78~88段)(结局)景象:阴晦、苍黄(萧索)心境:悲凉沉重闰土杨二嫂记忆:少年见到:中年紫色的圆脸小毡帽红活圆实的手无穷无尽的希奇事灰黄皱纹脸红肿的眼反应迟钝天真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