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之教与学统一结合上周,我去朋友家,发现他十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得很多字,但当我问他一些词语和让他写一篇短文时,他就显得很被动,而且作文很粗糙。在现在的中国,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明明字认得很多但是真到用时,脑中便一望无际,空空如也。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认的词少吗?还是因为他不会组织?我认为都不是。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问题。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都只是按部就班地依照教学任务,教授学生字词,但对于课文本身和语言应用则流于形式,直接导致学生们的语言基础和作文水平普遍低下。虽说小学语文学习主要是认字。但是须知,小学语文同时更是为人的根本,国学的基础。一个孩子如果基础都打不好,又怎能长成参天大树呢?!那么到底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我认为,除了加强小学教育管理,主要还是教师应该切实地把教与学统一结合起来。那么,何谓教与学统一结合呢?怎样做到教与学统一结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我们说,艺术,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瑰宝,而孩子,则更加是人类艺术性的天使。艺术,不仅仅可以成就一个人,甚至,可以成就一个世界。所以,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艺术性的学习,我想效果一定会是天作之合,事半功倍。那么怎样将这种方式应用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呢?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点方式入手:1、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实现小学语文艺术性的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有人说了,小孩子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不管是哪一科,他都不会有兴趣的。说的太错了,小孩子怎么就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呢?要知道,小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让他对什么产生兴趣,他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当然,通常情况下,由于孩子们童真的天性,他们都对玩儿非常有兴趣。而实际上,我国教育部深谙这一点。因此,你只需简单翻翻孩子们的语文书,就会发现不仅所有的课文都很有艺术性,而且其中大部分的课文和课外训练,内容都是很有趣很好玩儿的,所以教师如果每次都能够成功抓住这一点,从有趣和好玩儿的地方入手,进而铺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就不仅可以听得进去,而且会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从而爱上语文课。所以这一点用一句话表达就是,教师的教学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2、引导学生们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抓住了孩子们童真的心,接下来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巩固有利形式,徐图燎原。那么,教师就先不必着急攻克重点字词,不妨先寻找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有的放矢的让学生们通读相关段落,引导孩子们自主发现课文中富含艺术色彩的词句,从而令孩子们初步接触艺术的气息,让艺术的种子在天使的心中悄然萌芽。例如,课文《钓鱼的启示》中的“涟漪”一词,或《梅花魂》中的“幽芳”、“缭乱了”,以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的“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一句,可以引导孩子们细细体味,想象那种美丽的情景。当孩子们能够发现句子中表达的美意时,教师便成功一半了。这时,就要告诉孩子们,不妨学习课文中的词句,哪怕抄袭也没关系。只要能够掌握,便大功告成。所以这一点就是说,童真,是艺术的起源。3、文学性的教学语言。仅仅依靠课文中的艺术气息,还是不足以的。因此,为了能够让天使们心中的萌芽勃勃生长,就需要教师不住地灌溉。所以,教师就在课上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要不用方言,少用通俗语,多用艺术语。不用方言,就是教师要坚决杜绝俚语、错字、错词、平翘舌失误等等语言疏漏。不要认为说两句方言可以逗孩子们笑活跃课堂气氛,事实上我发现就是很多高中大学名师都多有这方面的失误,这是坚决不允许的,须知这绝不是咬文嚼字鸡毛蒜皮的问题,这是国语,是非常严肃的问题。而少用通俗语,就是说一句话,要少用通俗的说法,从点滴上注意为人师表,注意对孩子表达水平的影响。例如:劝诫孩子们放学早点回家,就最好避免说“放学不行给这儿逗留,早点回去。”你可以说,“放学早点回家吧,免得让你们的爸爸妈妈挂念。”多用艺术语,就是说在表达一句话一件事时,尽量多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