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导学稿设计张弃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钱币的历史,认识社会、生活、经济、科技的发展变革,增进学生对货币文化的了解,增强对金钱全面而理性地认识。(2)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学会写作调查报告。培养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感想和观点的表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对货币文化的热爱;(2)运用上网查询、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深入生活、网络、图书,收集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信息的思考分析,养成留心身边经济生活的习惯和初步的理财意识。教学重点:(1)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2)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学会写作调查报告。培养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感想和观点的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培养留心身边经济生活的习惯和初步的理财意识,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观察、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活动流程:一、活动指导(一)板块一:金钱史记1、搜集资料:去图书馆、上网搜集有关资料,弄清我国钱币起源及发展历史,做好文字图片搜集、记录。2、去粗取精: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集中整理。(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钱,那么钱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未来的社会中又会以怎样的面貌与我们见面呢?)3、探索发现:启发学生思考:在我国漫长的钱币发展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二)板块二:世说金钱1、你是怎样看待“金钱是万能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孩子在家做家务,向长辈收取报酬”“金钱道德两难全”的?2、名人的金钱观:你知道哪些名人的理财故事?你知道哪些名人的关于金钱的名言警句?他们的金钱观对你有什么启示?3、假如你拥有一百万,你将如何花呢?(三)板块三:科学理财1、与家长合作,分列家庭消费清单和学生本人消费清单,进行对比,分析问题。利用双休日参与家庭的理财,感悟“勤俭持家”的道理,培养节约意识和初步的理财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消费支出也是水涨船高。中学生作为一个并不独立的经济体,应该如何消费呢?附:你每个星期的零花钱约是()元。你的零花钱一般是这样安排的:零食:约()元学习用品:约()元买书:约()元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约()元上网:约()元其他:约()元节余:约()元节余的钱你是怎么安排的?你觉得自己对零花钱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请你对现代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消费提出一些忠告。(四)“消费”与“发展”1、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2、“消费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什么?3、谈谈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4、社会阶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国际消费面面观?如中国富人、平民与发达国家富人、平民的消费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想法?)(五)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调查表见附页二)通过调查,你对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了什么样的了解?(六)谈活动感受二、资料链接资料一:调查报告的写法。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