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丰中学张连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作为对社会了解较少的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一、巧妙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引导他们热爱学习的大好机会。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就萌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呢?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关键。三、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现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如教《钟表的认识》一节,课件创设情境:画面1:电影院门口《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海报场景。画外音:星期六的晚上六点整,电影院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小明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7分。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1:妈妈快点吧,电影就要开始了。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生3:妈妈,快到七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4: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生5:都过了六点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