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指导策略朱海卿秋学期来,全县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已经归拢融合到“三学小组”模式上了。但在三个基本环节(预学、互学、评学)的处理上很多老师还很生疏。特别是在互学环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部分,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指导策略的认知不十分清楚,造成了合作学习的随意性、低效性。合作学习,虽然主要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今天,我们共同探讨教师究竟该如何根据教学实际来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理论性的东西大家不喜欢听,我还是先从数学达标晋级活动的几节课导学案来说吧,因为这比较切合我们实际,很多老师都参加了,没参加的也能在初中数学教师群里下载到讲课教师的导学案。不知道老师们关注了他们的导学案吗?首先看的就是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有些教师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大、模糊、有的是教学目标,有的全是知识点。这些是三维目标吗,能落实吗?因此,首先我想说的是有效的合作学习依赖于教师充分的准备。准备什么?首先要准备好导学案,当然,在准备导学案之前,你必须熟悉课标、深挖教材(在这儿我呼吁教师们要深入学习新课标,因为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改革均来自这儿,一切抛弃课标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编好导学案的关键在于确定好目标,有些老师轻视学习目标的编写,编好学习目标的大道理我就不说了,下面我举一个确定学习目标的例子(内容是七年级下学期“三线八角”的例子),有的老师是这样写的:1、使学生理解三线八角的意义,并能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它们。2、通过三线八角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图形是由简到繁组合而成,培养学生形成基本图形结构的能力。单从这几个字,“使学生”、“培养学生”就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教案式的教学目标,说明教师的角色还没有转变过来,“通过三线八角的特点分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怎么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所以难以落实。那么究竟该如何确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要阅读教材,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引入“三线八角”概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八个角图形的结构;对顶角、邻补角、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都是描述一对角的位置关系。思考得出本节课的核心是:根据图形的结构特征进行分类,这是正确识别的前提。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以“结构特征”为依据对角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从中体会分类思想。(前半句是知识技能目标,后半句是过程方法目标,这样就可以以内容为载体,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2、能正确分析图形的结构特征,从中找到“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并识别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是操作性的、技能性的目标)3、在三线八角概念的引入过程中,体验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如两条直线到三条直线,共顶点的角到不共顶点的角,借助第三条直线研究平行线等。(有两条不能表现出来,必需借助第三条直线)确定好学习目标后要思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是什么?哪儿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因为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需要说明,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因为课程的目标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不能通过讲授来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但是新课程也把“知识和技能”作为重要的目标。而知识,特别是事实性的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比如,一个负数如何写?负指数幂是什么意思?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实的需要说明规定的合理性,但你最终还是要将事实告诉学生,不遵循这样的规则就无法交流。可见,接受式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式学习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问题是它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心态。这里说的是容易,是可能,并不是必然。课程标准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放弃。合作学习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能滥用,只有在适宜的时候运用才会收到效果,教师不能随意地组织合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