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耐久跑教学的分析与策略从化市桃园中学潘军华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初中学生耐久跑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耐久跑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关键词:初中学生耐久跑分析教学策略前言:耐久跑是发展持久奔跑的项目,是田径运动中长距离跑的合称。耐久跑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血管机能和耐力素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其中耐久跑教学的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但在教学时,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心,经常出现学生请假多,练习时出勤不出力等多种现象。在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耐久跑教学效果作些初步的探究。一.影响初中学生耐久跑教学效果的因素1.比较多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对提高身体素质的田径项目不感兴趣,而耐久跑的动作单调枯燥,多数学生难以提起练习的积极性,缺乏锻炼热情。2.耐久跑运动项目特点与学生身体能力的矛盾。耐久跑项目要求要有一定的速度与耐力,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代谢能力要求也较高。而初中学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仍较弱。进行耐久跑练习时,人体会有较大的生理反应。如:一些学生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腿软、头晕恶心、步子发沉,也就是运动生理学上所指的“极点”。尽管这些身体反应是耐久跑运动中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充分认识而又处理得当,不良反应会延缓或减弱,乃至消失。但是,“极点”的出现,无形中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3.意志品质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优越,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普遍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耐心。4.其它方面的原因。个别学生由于身体条件的差异,如体质较弱,身体矮小,体型较胖,内向胆小等因素,或者成绩常处于落后的学生。他们对耐久跑练习以及竞赛、考试感到压力很大,产生自卑感或信心不足。二.提高初中学生耐久跑教学效果的策略1.加强体育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耐久跑是提高心脏机能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耐久跑锻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从生理学的角度与学生一起探究耐久跑中出现“极点”现象。使学生明白:耐久跑中出现的呼吸困难、恶心、两腿发软等“极点”反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说明,耐久跑中的身体不适只是暂时的,耐久跑中的难受不适,很大程度说明自身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运到1系统的机能暂时不能达到耐久跑的需要。例如我任教班级的杨立斯等几位同学由于体质差,在练习时出现呕吐现象,这种现象对其他同学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这些现象及时向学生讲解生理学的有关知识,消除顾虑。这样随着锻炼的増多,运动水平的提高,他们这些不适现象就延缓或减弱,乃至消失,同时身体素质则逐步提高。2.利用激励机制,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在耐久跑教学中,经常有部分的同学在练习中不能坚持跑全程而中途放弃,甚至请假逃避。针对这些情况,在练习时就分小组进行,我和其他组员在旁边通过鼓掌、呐喊声等方式对他们进行鼓励,激励他们树立“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使他们完成整个训练。而对体质较弱、体型较胖、较小的学生,要多进行正面引导,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3.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制定适宜的训练方法如何提高学生对耐久跑训练的认识呢?本人认为,在教学生耐久跑练习前,教师首先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情况,务必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性的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等特点,多采用趣味性、竞技性强的方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由于耐久跑技术较为简单,动作比较单调,因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造成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在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