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西游记》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唐僧原型:玄奘唐代高僧,旅行家,本姓陈,名祎,俗称唐僧,唐三藏,他早年在全国各地学佛讲经,有感于佛经的翻译版本中错误很多,各派对经的解释、理解也不一致。于是,他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zhú)——古印度学习,求法取经。取尚研究源州劝拿甘解忍坚挣扎狂奔汪洲读一读取经和尚研究发源瓜州劝告拿着甘甜解渴忍受挣扎狂奔一汪清泉绿洲坚持整个多音字挣zhēng(挣扎)zhèng(挣钱、挣断)唐玄奘取经途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他是怎样做的?在书中勾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我立志去西天取经,就是死在路上也心甘情愿。沙漠里真热呀!玄奘解开皮水袋想喝口水,一不小心,水袋落到了地上,水全洒了。玄奘忍着干渴,继续前进。他一直坚持了四五天,最后渴得昏倒在地。是什么力量使玄奘能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前行的呢?执著捕捉空白,模仿练说课文详写了“沙漠之行”,鼓励学生想象玄奘在过雪山时又会怎样克服困难?(或者一路上还会克服什么困难?)不畏艰难锲而不舍过了整整一年,玄奘终于到达了印度。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他成了最有学问的高僧。说一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唐僧,还是喜欢《西游记》中的唐僧?参考资料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他穿过一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