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学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性目标,把这作为一节好课很重要的指标。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学会学习,突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程标准下如果为了完成知识性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上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励,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与交往精神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能改善师生的关系,而且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以及促进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都有显著效果。随着评价功能、标准、内容、主体等的变革,新课程强调学生评价要向多元化发展,“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谈自己的几点体会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要注意这几个方面: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的情况和成长的历程。在成长历程中可以收录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经验,最满意的作业,探究性活动记录,单元知识总结,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喜欢的一本书等等。成长记录中的材料应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要真实,并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单元的知识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具体可以采取推迟判断的做法:学生如果自己对某次考试的结果不满意,我们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这种做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具体集中到如下几个方面: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能否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评价学生提出问题时,首先应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时主要应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能否清晰有条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从交流中获益,是否有意识地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给予鼓励与引导,并随时观察记录。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作业、分析小论文、活动报告和期末评语等。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形式,在评语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关注学生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