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成为教育的永恒“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每当耳畔响起这样的旋律,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想起冰心老师说过的:“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爱是美德的种子。”是的,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二十几年的从教经历,我深深领悟到:教师唯有用无私的爱去真诚地呵护每一个学生,才能完成教育的重任——塑造一代又一代的品学兼优的新世纪人才。一、用爱去温暖孤寂的心灵。有一位名人曾说过:“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犹如灿烂充满朝气的太阳,给人以温暖、力量和希望。”我曾带过一名叫孙惠的学生,可她既不贤惠,也不聪慧。班上个头她最小,体重她最轻,个人卫生她最糟,学习成绩她最差。家中父母不疼她,校内同学讨厌她,教师另眼看待她。她就像生活在孤岛上的漂泊者,没有爱,没有友谊,也没有温暖。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偏偏在自家门口玩耍时摔断了右肩胛骨,住进了县医院。为人师的我闻讯后立即发动全班同学解囊相助,并带着班干部给住院的孙惠同学送去了大家的爱心。在医院里,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因为拥有了老师和同学的爱而露出的灿烂笑容……一个月后,孙惠回到学校,人变干净了,拖欠作业的毛病也“不治而愈”,甜美的笑容常常挂在她那稚气的小脸上。有笑容的孩子是美丽的,爱就是这美丽的催化剂。面对已判若两人的孙惠,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只要我们不吝啬爱,哪些孤寂的心灵便永远春意融融。”二、用爱去点亮希望的火种。有人说:“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希望之火。”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内在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的确如此,教师擎着爱的火炬点燃了一个个学生学习的希望,一个个家庭生活的希望。希望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有希望人才会活下去;只有有希望,人才能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天才。”每个孩子都大有希望。上学期,我班转来一个叫徐凯的男生,由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也由于他原先学的苏教版教材于我们人教版教材的差异,学习一时陷入了困境,整天无精打采,悲观失望。如何让他燃起希望之火成了我那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我抽空找他来到身前,抛开教师这令人生畏的身份,尝试过走进他的内心:“徐凯,老师今天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跟你聊聊心里话,我想什么就说什么。你也能这样吗?”“可以”他有力地点点头。“你目前的学习一时间赶不上大家,这并不怪你。据我分析,一是因为你转学来不久,还没适应我们这儿的环境和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二是因为你以前学的教材于我们现在所学的教材内容上的差异。你是很想与大家齐头并进的,对吧?从你每次那工整的作业来看,我就知道你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同学。你的作业书写在我们班上排前几名,好多人都羡慕你呢!只要你刻苦用功,多像同学和老师请教,你一定能赶上大家!现在,你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还缺乏信心吗?”“老师,我现在有信心啦!”看到他那刚毅的表情,我笑了。经过师生共同的帮助以及他自身的努力,学期期末考试,他如愿迈进班级前十名的行列。我拿起表扬的武器,利用“放大镜”找到徐凯同学的闪光点——按时认真地完成课堂作业,并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使他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找回自信的他果然不负众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师爱的具体表现是推心置腹,以诚相见。通过师爱这座桥梁,在师生互爱、互动的交往中,我又一次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任务。三、用爱去唤醒米兔的良知。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用粗暴武断的判断去遮蔽本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幼小心灵,不是用“不及格”“劣等生”等标签将尚未觉醒的心灵戕杀在懵懂状态,而是要用诚挚的爱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担负起孩子成长的引导使命。两年前的一个中午,骄阳似火。班上方昕同学的家长心急火燎地赶来学校,他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