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有效教学的探索高细群摘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现实的课堂教与学中,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选择创设利用各种情景,对其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学科迁移探究性实验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使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全新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但它不同于“生产效益”不能简单理解成“以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但是最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所以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同时有效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育思想的改变,必须时刻牢记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其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每一堂课有的放矢,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真分析重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逐个突破。1二、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施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有效教学的原则,首要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选取内容作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现实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更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从而在上课过程中不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在讲解Na2O2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们可以进行如下问题情景创设: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火灾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如何去灭火?(学生回答:水和灭火器)而大家见过水和灭火器中所产生的CO2能够点火的现象吗?这一情景问题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看教师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演示实验,从而为学习和研究Na2O2的化学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进行氯气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我首先将一朵鲜花扔进氯气集气瓶中,让学生速度观看到花朵的褪色衰败,吸引学生眼球,再让学生先自学总结知识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效果非常好。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多以这种情景引导学生让学生习惯质疑,结合生活所见,更好更好效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中不外乎教和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