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3.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2.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3.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2.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时间:3课时学习过程及指导: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三、第一次自学展示(一)自学指导i(1)内容:学习生字词。(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四、第二次自学展示(一)自学指导ii(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学生明确: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山间之四时“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②词类活用a山行六七里“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c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d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号。e伛偻提携“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f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③一词多义临溪而渔(动词,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山水之乐(名词,乐趣)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语气)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五、第三次自学展示(一)自学指导iii(1)内容:诵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