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总结母鸿莉关于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很多年,耕耘在一线的老师们一直在不断寻找着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方法。去年,我们人坏又大规模地掀起了课改的热潮,各间学校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课改特色和模式。我们学校提出的是“四性四环节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四性”,指生存性、愉悦性、全员性和探索性,“四环节”则指的自学、群学、展学和查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首先,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体验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真正把“四性”贯穿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上,围绕自学、群学、展学和查学四个环节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进行了当堂内化是极其重要的。自学环节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了解自己不明白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内容,从而主动查阅资料、问老师同学,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特别是群学和展学环节,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小组中来,主动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乐于向组内的同学学习和请教,惟恐落后,争取为小组争光。轮到自己小组的时候,都踊跃参与完成任务和为别人补充不足,必要时可以寻求老师给予指导。整个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挥,能力得到了展现。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了运用语文,使语文知识深深植入学生心中了。新课程新课改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带来了收获、带来了思维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各种转变。课堂表面是轻松了,减少了以往费尽心思的组织教学和滔滔不绝的讲授,惟有相机的指导和适时适当的评价。可是在课前的准备和学案的编写就是上好课的关键了。教师要从本班的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的能力,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语文的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编写好道学案。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完成好教学任务,让老师和学生体验到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总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不管哪种形式的课程改革,应为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