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2.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蜜蜂、列宁“的小资料。2.制作“莫斯科、小山、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彩图卡片。3.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师:蜜蜂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小昆虫,它可以帮助人类采蜜。瞧,他们正在辛勤工作呢!(播放蜜蜂采蜜课件)2.师:蜜蜂除了能采蜜酿蜜之外,他还能给人带路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板题)(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1.师:请同学们边听故事边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2.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3.理解“向导”。(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自然段。(1)师: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找答案。(2)指名说。(3)师:你还知道了什么?(指名说)(4)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附近”、“常常”与“谈天”。用“附近”造句。2.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第二自然段,找找答案。(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个问题。(3)指名回答,理解“往常”。3.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用“~~~~”划出相关的句子来。(2)教情服从学情:如果学生会提到“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这句时,随即讲解“果然”一词的意思。(换词:果真)(3)引读“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a.师:列宁和养蜂人见面以后,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他们说的话。b.师:谁能把他们说的话读给大家听?c.理解“惊讶”。d.师:谁试着带着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的话?e.指名读,评一评,齐读。f.分角色读,男生读列宁的话,女生读养蜂人的话。4.学习第三自然段。师:蜜蜂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1)出示第三自然段。(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前后桌同学互相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3)小组汇报。(出示相关路线课件)(4)画蜜蜂引路的路线图。(贴图)师:老师想根据同学们的路线画一幅蜜蜂引路图,谁来帮我?(指四名同学)(老师找到莫斯科,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分别找到小山、花丛和蜜蜂、园子、小房子。)(5)填空。(课件出示)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他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而()往往住在蜂房附近,只要我(),就能找到()。5.升华主题。(1)师: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2)学生畅所欲言。(3)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是怎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把事办好的?(4)指名说。(5)小结:其实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肯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五)作业。课外读一些列宁的故事。板书设计:26、蜜蜂引路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莫斯科图花丛图一条小路图小山图花丛图园子房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