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一、为什么要拿掉《狼牙山五壮士》?前一段时间,《狼牙山五壮士》几乎被拿下小学语文教材。后来,因为五壮士之一、硕果仅存的葛振林的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掀起了关于革命传统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大讨论,《狼牙山五壮士》才又回到教材中。为什么教材编者要去掉这篇课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反映这篇课文不好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诸如这样的问题:五壮士为什么跳崖?为什么不投降?教师觉得不好回答,因此纷纷建议删除这篇课文。也许着篇课文真的很难上,但是,也不至于不能上。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和教学的把握。首先,我想提请大家关注教学的主体。除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教师是施教的主体,作者是创作的主体,编辑是编辑的主体,国家意志是教育目标设定的主体。所以,但我们高呼“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教学仅仅是为了学生发展吗?我们是为了培养国家公民,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然后,我们来看课文。五壮士为什么跳崖?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任务,弹尽粮绝,陷入重围,无路可走。不跳崖,只有被俘虏。在跳崖、被俘和投降之间选择,五壮士毫不犹豫,选择了跳崖。他们清醒地知道:被俘,无异于把自己交给敌人,受尽苦难和屈辱;投降就是屈服、认输、示弱、低头。被俘和投降都会丧失人的尊严,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生命死宝贵的,但是做奴隶、猪狗不如的活着,生不如死。这种特殊的时候,选择跳崖,丧失的是生命,保持了民族的气节和尊严。因此,跳下去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假如学生提出“是否允许投降”这样的问题,教师也不必回避。首先,投降和叛变有区别。投降仅仅是丧失个人和国家的尊严,而叛变则是出卖国家利益。美国的将军允许士兵在无法取胜和逃脱的情况下投降,当然是基于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考虑。但是,许多时候,会有一些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如果人人都打不过就投降,那么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那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任何国家,都有敢于牺牲,为国家民族利益而贡献生命的英雄人物。所以,那种认为美国人提倡投降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假设林肯总统愿意投降屈服,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了。因此,教师应当广泛读书,深入思考,做到成竹在胸,才能恰当地进行教学。很多教学中的问题,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师理解、把握、运用的问题。还有,教师遇到类似的问题,不应当回避,而要勇敢面对,那既是教师的责任,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二、“山一程,水一程”到底是啥意思?案例:《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山一程,水一程”是一程山一程水吗?“风一更,雪一更”是一风更雪吗?上片描写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声势甚盛。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下片写作者思乡心切,感到孤单落寞。夜已深,帐外风雪阵阵,使人无法入眠,归梦难成,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有些老师简单地把“山一程,水一程”理解为一程山一程水;把“风一更,雪一更”理解为一更风一更雪,是不恰当的。古诗文写作中,有一种方法叫做“互文见义”,两样事物分开写,但是其含义是互相包含的。就像“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照着汉朝的边关,这是不可能的。利用互文见义的方法,应当理解为:“明月还是秦朝汉朝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朝汉朝的边关(可是我们的国家已经变了)。假如我们还有像龙城将军霍去病和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将领,一定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侵犯我们的家园。”明月和边关分开说,但是意思是互相包含的。“山一程,水一程”可以理解为:“一程又一程,翻越了无数的山,度过了若干条河。”“风一更,雪一更”可以理解为:“风雪阵阵,一更又一更”。三、“孤帆”是孤零零的一片帆吗?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些书籍和老师把后面两句解释为:“孤零零的一片船帆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中,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滔滔流向天边。”“孤帆”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