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届高三年级第六次周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C【解析】关系颠倒,“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错,原文“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2.D【解析】或然变必然,原文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3.B【解析】曲解愿意,前一句中“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后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A(A.“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有误,它没有把农人的照顾和自己的衰老当作负担,也并未对此感到茫然)(3分)5.(6分)①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②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③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每点2分。)6.(6分)CE(A项根据翠姨身世,不能得出“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的结论;B项“念书”、“常常落泪”等细节中看不出“早已”互相倾心;D项“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不正确)(每项3分)7.①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表现翠姨死后的悲凉;②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的更迭,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③以姑娘们换装的形象,既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每点2分。)三、文言文阅读8.(3分)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目,可从各项不同的停顿点入手,然后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第一处断旬,“帝”是主语,领起以下各句,故在“不经涉学”前断正确。排除C、D。比较A、B,不同的是“人”字前后的断句。根据语意,“人”应为“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故应在“人”前断开。排除B,选择A。9.(3分)C【解析】C项的“尚书”是一种官职,比如南北朝设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即都官尚书(或称尚书),属于三品;文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尚书之上还有宰相。10.(3分)D【解析】D项先用“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来概括郑鲜之为人和性情,后面用乘车出游和参加宴会两件事进行分析;但按原文的意思,坐车出游这件事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参加宴会这件事则体现他与皇帝关系的亲近,不能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所以D项的概括与分析不能对应。11.(1)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译出大意给2分;“省”“悖”“大”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代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译出大意给2分;“素”“礼”“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郑鲜之闭门读书,专心致志,杜绝与人交往。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召的罗道盛。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2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