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敬老与尊师相关资料VIP免费

敬老与尊师相关资料_第1页
1/2
敬老与尊师相关资料_第2页
2/2
[键入文字]敬老与尊师相关资料顾希佳敬老与尊师,是中华民族值得引以为自豪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有关敬老爱老的传统,更是由来已久。(一)敬老在我国的传统社会里,敬老是和“孝”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敬老,首先就是敬重自己的祖先、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对祖先亡灵的祭祀和对活着的父母以及祖辈的赡养和尊敬。在此基础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扩大到所有的老人,要求人们像尊敬自己家庭里的老人那样去尊敬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关于老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敬老的礼仪,《礼记·曲礼上》有过明确的论述,文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这是说,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儒家认为,五十岁较为成熟,可以主政;六十岁可以指导别人;百岁以后则应该受到后辈的供养。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乡饮酒礼。这种礼仪在《周礼·地官·乡大夫》《仪礼·乡饮酒礼》《礼记·乡饮酒义》中早有详细记载,可见周代已形成礼制。此后,历代沿袭,有所衍变,直至明清而不废,可见其生命力之强盛。乡饮酒礼的内容及其仪节,历代有所不同,总的说来是为了在乡里社会中提倡一种敬老尊长的风气,倡导礼教,联络感情,减少磨擦,以求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这种乡饮酒礼一般由地方官员主持,一年举行一次或二次。有时候还结合着选拔人才或是欢送乡里的人才赴京考试、上任等内容。被邀请赴宴的都是当地有声望的名流,尤以老人为多,因为事实上在传统社会里往往也只有老人才可能获得很高的声望。当年的乡饮酒礼,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坐着,年轻人只能站在边上侍候。为了表示尊老,老人面前的菜肴也不同,年纪越大,面前的菜肴盘数越多。凡此种种,无疑是对民众的一种示范,说明连地方官员都如此尊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就更应该尊老了。(二)尊师尊师和敬老,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形成尊师敬老的风尚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说明人类开始重视知识经验,从而也必然进一步重视起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从心底里感激他们,敬仰他们,尊重他们,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尊师的重要性。《尚书·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君与师相提并论。荀子则进一步把“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他还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里的“快”是指放肆的意思。总之,荀子把尊师提到了国家兴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不能不说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后代儒生大都遵循荀子的教诲,在家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刻也不敢忘怀。这种风气还蔓延到了社会各阶层,直至近现代,即使在穷乡僻壤的百姓家中,也常会看到“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可见这种观念确实已经浸润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语同样深入人心。民间称老师,如果是旁人口中说出,称“师傅”;如果是学生口中说出,则称“师父”。他们还把老师的妻子称为“师娘”。这都说明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确实是把自己的老师当成“父亲”一样来尊敬的。人们普遍认识到:父母只是养育了子女的身体;而使孩子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修养,真正学会“做人”,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那是全靠了老师的栽培和教诲。正因为如此,乡里社会同样有着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在传统社会里,关于老师的概念其实要比今天的理解宽泛得多。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把向[键入文字][键入文字]自己传授知识的人称为老师,在这一点上,和今天的理解基本上倒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古代还有两类人也被称为老师,一是为帝王出谋划策的军师、高参,比如伊尹、姜太公、周公旦、管仲、范蠡这样一些著名人物,都被当时的帝王尊称为老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敬老与尊师相关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