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基层版创伤中⼼建设指南(试⾏)基层版创伤中⼼建设指南(试⾏)创伤中⼼是指医院将院内与创伤相关的主要外科专业科室、辅助检查科室集中前移到急诊功能区域,为加强和规范创伤患者⽽建⽴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负责为创伤急救患者提供及时、全⾯、系统的监护、评估、诊断和医疗服务。为规范创伤患者救治,推进全区创伤中⼼建设,构建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结合实际,现制定创伤中⼼建设指南(试⾏)。⼀、功能定位具备收治本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具备对上元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命体征的能⼒;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作。⼆、建设条件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员。救治团队依托⼆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急诊外壳诊室,急诊抢救室具备⼀定数量、满⾜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快速救治能⼒。各级创伤中⼼应设置急诊医学科、⾻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五官科、介⼊科、⿇醉科、医学影像科、输⾎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设置有创伤复苏单元,⼀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具备创伤基础和⾼级⽣命⽀持设备、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AST)、胸⽚、⾻盆X线、全⾝快速CT、⾎管造影等检查,⼒争做到介⼊时间及⼿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时内实施急诊⼿术。具备开展紧急⽓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术、吻合术、胃部及⼗⼆指肠⼿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包开窗引流术、肺⼤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术、肢体残端修整术、⼤腿截肢术、⼩腿截肢术、⾜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和条件。建⽴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统⼀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此外,相关中医院(专科医院)达到条件的,参照标准执⾏。(⼆)⼈员、设备和技术要求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新疆维吾尔⾃治区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以下条件。1.基层版创伤中⼼(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时x7天”服务;(3)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电监护、⼼电图机、⼼肺复苏仪、深静脉置管等设备;具备≥3张床位的抢救单元;(4)急诊病房床位26张;(5)急诊留观室床位>12张;(6)急诊监护病房>4张;(7)能够随时为急诊病⼈提供清创缝合⼿术;(8)急诊外科医⽣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级⽣命⽀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命⽀持(⼼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道管理等),准确对创伤急救病⼈进⾏鉴别诊断提出分诊意见,合理进⾏分诊急救。(三)建设要求1.各级创伤急救中⼼应当建⽴创伤救治为核⼼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建⽴创伤中⼼绿⾊通道,及时接诊创伤患者。应具备与其级别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畅。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标准流程。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创伤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积极发挥疾病应急救助基⾦在三⽆⼈员或确⽆⽀付能⼒创伤患者救治经费的保障作⽤。2.建⽴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之间的⽆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运的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直接送达创伤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必要时可直接送达⼿术室(流程详见附件2附表)。3.建⽴针对医院、创伤救治中⼼、院前急救中⼼(站)、区域内相关医疗卫⽣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相关创伤救治⼈员的协同救治能⼒。三、组织管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