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纪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简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我的心中不禁热血沸腾。)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1、诗歌借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要表达怎样的主题?答:直接抒发了自己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问题2:赏析第三联采用的艺术手法?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月亮和这身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诗眼就是“独”字,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问题2:谈谈你对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理解。答: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问题3:诗歌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答:诗人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羌村三首》之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客人来的时候,院子里的一群鸡正在乱叫争斗。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我把鸡驱赶到树上,才听到客人敲院门的声音。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来的是四五个村中老人,特地来问候我长期远行归来的。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手里都拿着器具,倒出来是清浊不一的酒。“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父老们都谦称酒味太淡,并说是因为黄黍地无人耕种的缘故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之所以无人耕种,(是因为)战争还未停息,年轻人都去东边打仗了。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我请求为父老们唱一首歌,以表示对他们在艰难之中犹对我有这种深情的惭愧。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一曲虽完,仰天长叹,座中各人都老泪纵横了。主题:表达了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表达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悲叹。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登楼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主题】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登楼》背景及主题简析答:“万方多难”指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