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好少年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能来到我们江埔中心小学,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小学生需要了解的一些法律常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自觉的抵制不良行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我们唯有知法、懂法,才能更好的守法。一、什么是法?法律的重要性?所谓的法,我们的理解就是规矩,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社会都不讲规矩,我行我素,那这个社会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不管是在家或者是在学校,法律都无时不刻地陪伴在我们身边。首先,你们一生下来,法律便赋予你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当你们步入少年时,依据《义务教育法》你们可以获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当你们步入成年时依据《婚姻家庭法》,你们必须在符合男22周岁、女20周岁的情况下才能登记结婚,有对子女尽抚养的义务;当你们步入老年时,法律又规定,你们的子女必须赡养你们的义务。法律将陪伴我们走完各自的人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学好法律,从小树立法制观念。我们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受到这个社会的约束;在家里,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在社会,要听国家的话,而国家的话就是法律要求的行为规范,法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高压电线”,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制度规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要去碰法律这条“高压电线”,避免自己和家人受到伤害。儿童时期是生活习惯的形成时期,养成一个好习惯受益终生,养成一个坏习惯则会受害终生,犯罪是从违法开始,违法是从违纪开始,违纪是从不良的品行开始,这是一条青少年犯罪的定律。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又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首富有哲理的诗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习惯决定人的一生,习惯铸就未来。二、什么是不良行为?什么是违纪、违法、犯罪?什么是违纪,违法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比如违反听课或者自习纪律,违反考试纪律等等。所谓违反,现在一般是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有4大类151种,所受到的处罚可以拘留的占到93%。所谓犯罪,简单地说就是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目前,刑法规定了422宗罪名。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进了监狱。其他罪犯问他:“为何进来的”。这个说“真倒霉,在路边看了一根绳子头,捡起来了,没想到就进来了”。别人很奇怪,摇头表示不信,“一条绳子能值多少钱阿?”他说,“我没想到,绳子后面还有头牛”。这个故事说明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相对来说,违法行为比较轻微,比如偷根绳子。犯罪行为就严重得多,比如把绳子后面拴着的牛偷走。单就盗窃这个行为,违法和犯罪在犯罪数额上是有区别的。另外,这个小偷如果是仅仅去偷绳的,在发现绳子拴着牛的时候,为什么不把牛牵回去。他后来知道绳子拴着牛还是把牛一并偷走了。我们可以推定故事中小偷没有悔改之心。三、《未成年人保护法》列举的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现象。希望在座的每个学生都要牢记在心,作为自己的一条警戒线!这九种不良现象最容易引发违法行为甚至诱化走上犯罪的深渊!我们要时刻警惕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不健康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现在我要强调其中以下几点: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4、偷窃、故意毁坏财物5、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这几点呢?因为同学们经过老师父母多年的教育,都已经知道打架、赌博等行为是社会所不允许的,而对上述四条所说的行为,同学们认为这些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