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诚信”素质教育花都区狮峰中学:沈卫丽内容提要:新教材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的属性,社会的发展注定语文要承载着“诚信”语文素质的教育,语文教材内容蕴含“诚信”的素材可总述讲解、引申渗透、发散拓展和课外收集积累。日常教学管理亦渗透与“诚信”有关的措施。以教书育人为职业,为已任的“灵魂工程师们”,要深化,拓宽师德的内涵,与时俱进,为社会的前进,发展浇灌出芳香四溢的朵朵鲜花。关键词:诚信、文以载道(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言必行,行必果;总述讲解、引申渗透、发散拓展;师德、与时俱进。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其指导思想中最后一条要求语文应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联系目前社会,家庭,学校所在的一些“信用危机”以及教育误区,认为“诚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首要素质之一。语文教学素来以“文以载道”的形式而定其政治属性,社会效益。不同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的“道”也被贯以不同的内涵,“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新时期,其“道”除传承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彰显其基础性、工具性、文艺性外,还要承载,发展反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先进的文化。涉及到人之道德,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有关“诚信”的基本要求: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无信不合,无信难行;重诺守信,人1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恪守诺言,童叟无欺。综合上述论及要把诚信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日常行为中去,非一日之功,应循序渐进,学以致用,潜移默化的提高其品德,人格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形式来渗透“诚信”有关的教育。一:总述讲解课本中现有的“诚信”内容。如《论语十则》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便包含诚信的一些内容,因为诚实就是要求人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一说一,不歪曲事实,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在学习上懂得便说懂,不懂装懂便是不诚实的表现。二:引申渗透“诚信”的事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介绍作者鲁迅时,引出童年鲁迅有一次上学迟到,于是便在桌子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说到做到,从未迟到。鲁迅的这种“言必行,行必果”的事例要求学生在学习上也要这样。另外从反面事例中也可引申,《皇帝的新装》里皇帝,大臣之所以受骗就是因为他们不诚实,才显现出真正的愚蠢,真正的不称职。三:发散拓展“诚信”的思想感情。《曹刿论战》中讲到鲁庄公“何以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即“政治上取信于民”最终“齐师败绩”。在此可发散拓展到当今中国,坚守一个大国的信用,政治上显示一个大国的风范,经济上在东南亚金融市场危机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军事,体育等我国的信用得到世界上大多数的认可。正是我国恪守承诺,履行诺言,言而有信,联合国大会才会一次又一次拒绝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决议。挫败对我国人权异议的提案;加入WTO;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一个道理:只有诚实守信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课外收集积累诚信相关的名言,俗语,事例。把好的、有典型性的张贴,表扬,奖励。激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作座右铭,学以致用,约束自己,督促自己慢慢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摘录一些如下:1、言必行,行必果。2、小时偷针,大时偷金。3、诚实谦虚,有错就改。4、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5、《狼来了》的故事。6、东汉“范式千里赴约”的故事。五:在平常的教学管理上渗透“诚信”的措施。21、日常行为:考勤、上课、早操、眼保健操、劳动等要求学生都应信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错必改。2、学风:作业、背书、测验、考试要独立完成,不抄袭,不舞弊,从不同途径,以奖惩制度使学生明白以上行为的失信实际上是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诚信。3、抓典范,转化后进生:“十个指头都有不同长短”,学生中也必有优劣。那些诚实守信的学生要树立典范,表彰;那些易忘事,诚信度不高的同学则应耐心教导,持之以恒的反复纠正,尝诚信之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