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一)运动损伤概述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某些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对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预防措施、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间的研究,有利于改善运动条件,改进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成绩,使体育锻炼更好地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一、运动损伤的分类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囊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等。2、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分,伤部皮肤或粘膜破裂,创口与外界相通,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称为开放性损伤(OpendInjuries),如擦伤、刺伤等;伤部皮肤或粘膜完整,无创口与外界相通,损伤后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称为闭合性损伤(ClosedInjuries),如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3、按发病的缓急分,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的称为急性损伤(AcuteInjuries),发病急,病程短,症状骤起;因局部长期负担过度,由反复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称慢性损伤(SlowInjuries),发病缓慢,症状渐起,病程较长。此外,还可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过早运动而转变为慢性损伤。二、运动损伤的原因1、思想上不够重视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及缺乏预防知识有关。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3、技术上的错误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形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投掷手榴弹时,在上臂外展90度、屈肘90度(甚至肘低于肩)的错误姿势下出手,引起肩臂肌肉拉伤,甚至发生肱骨投掷骨折等。4、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锻炼者的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这是专项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市性显著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的动作,就可能发生损伤。6、组织方法不当在教学训练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以及比赛的年龄分组原则;在组织方法方面,如学生过多,教师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以及比赛日程安排不当,比赛场地和时间任意更动,允许有病或身体不合格的人参加比赛等,这些都可成为受伤的原因。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在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在教学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是篮球、足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8、场地设备的缺点运动场地不平,有小碎石或杂物;跑道太硬或太滑;沙坑没掘松或有小石,坑沿高出地面,踏跳板与地面不平齐;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表面不光滑或有裂缝;器械安装不牢固或按放位置不妥当,器械的高低、大小或重量不符合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特点,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腕、护踝、护腰等);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等。9、不良气象的影响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