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乃姆》《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设计课型:欣赏课课时:1课时教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赛乃姆》《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是人音版音乐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所选曲目,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它不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冬不拉、库木孜等多种乐器的音色,也能使学生认识了解弹唱、木卡姆、赛乃姆等多种音乐艺术的体裁;还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独唱、歌舞等表演形式的认知;更能加深对维吾尔、塔塔尔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通过欣赏、音乐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获得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知识机能,感受、体验其音乐情感及风格特点,并对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感兴趣,进而加深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赛乃姆》由数量不同的歌曲组成木卡姆。其中少则一首,多则可达四首,赛乃姆融歌、舞、乐为一体,具有综合艺术的表现特征。“歌”是指赛乃姆的声乐部分,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阐释歌曲的艺术内容,也直接地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演唱上,歌者可以增减歌曲,但不能颠倒顺序。“乐”是指为歌舞伴奏的器乐及歌舞中间的器乐“间奏曲”。演奏乐器主要由弹布尔、手鼓等。其中手鼓在赛乃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掌握着歌舞乐的速度,以及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着歌舞的艺术气氛。“舞”赛乃姆的舞蹈动作优美抒情。其主要特点是:手、肩、头等部分的舞蹈动作协调一致。赛乃姆的舞蹈动作多来源于生活。《赛乃姆》以2/4拍为主,有时在其中混合进5/8拍;乐曲的旋律主要呈现在以“3”为主音的七声音阶上。乐曲多用重复的乐句和变化重复的乐句,切分节奏是其重要的表现特征,乐句中有时也会出现短小的乐节。《在那音色的月光下》是塔塔尔族反应爱情生活的一首名额,歌曲通过许多景色的描绘及个人的情怀:沙滩、月光、往事的踪影、梦幻等,表达了青年人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之情。歌曲为3/4拍,中速,三段体结构(即A+B+A1的单三部曲式)。A段和再现段均为bE大调,B段为be小调。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同时她们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中学的校门,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对所有的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心理上还保持这小学时期的天真愉悦,他们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端正,因此,老师要积极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注意强调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得热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维吾尔族、塔塔尔族的民歌、歌舞音乐,能增进学生对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2.能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歌曲是丰富多样的,多元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过程与方法:聆听体验、对比分析、合作探究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知道《赛乃姆》的相关知识:木卡姆,赛乃姆、赛乃姆的伴奏乐器。2.能在聆听《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曲式结构特点,知道乐段之间的对比及再现,初步掌握有关三段体的音乐知识。四、教学重点、难点:1.《赛乃姆》的歌曲节奏、旋律特点及伴奏乐器的认识2.学习理解三段体知识五、教学准备:竹笛、钢琴、多媒体、PPT。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教师使用竹笛演奏《帕米尔的春天》,学生欣赏大美新疆照片。设问:你们能猜出这是哪一个地区的音乐吗?生答:..........2.介绍新疆地区部分少数名族(维吾尔族与塔塔尔族)、介绍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设计意图:用教师的专业展示,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吸引学生兴趣,导入本课主题,介绍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