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效性探究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的“填鸭式”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新课标新标准新理念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度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钟爱,使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产生误解。这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如何引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误区中突围,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的职责。一、“多元解读”误区扫描(一)“信马由僵、误入歧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读者认识的统一,而是完全轻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容,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师:请你谈谈对狐狸的看法。生1:狐狸很狡猾,它与乌鸦的对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以致乌鸦上当受骗。生2: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师:(带头鼓掌)你这种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类需要善良和诚实,而不需要邪恶和虚伪。如果把狐狸的骗人行径当作聪明之举来欣赏、仿效,那还要讲“诚信”干什么呢?教师以“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表扬他。如此下去,只顾学生的个体体验而轻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要把我们的小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狐狸”吗?(二)“喧宾夺主、无视中心”。假如把文本的价值取向比作一个靶子,那么多元理解就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圆环。打中靶心就是准确理解了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打在靶心的外围,不论是七环八环,还是三环四环都可以肯定。如果脱了靶,那就不对了,就是曲解或误解了,因为“多元解读”必须在求对的情况下才有价值。一位教师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课近尾声,让学生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众说纷纭:生1: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他为了人们能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师:你的体会真特别,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生2:读了课文后,我觉得那些砍树的人真可恶,他们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师:对,老师也有同感,所以我们要从小懂得保护环境。生3:《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不要破坏环境。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能看到文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失落。《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就是“诚信”。鸟儿信守诺言,去年答应要给树儿唱歌,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树,哪怕已经做成火柴,已经化为火苗。这是文本的人文导向。学生的理解就远离了靶心,教师予以正确引领,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的主题。(三)“漫无边际、脱离文本”。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发挥,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帽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曲解与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曾有一位老师教《景阳冈》,课前他向学生提出这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过两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就是武松打虎的片段,可是,现在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有人说,不应该再读武松打虎这样的文章,你们怎么看呢?”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就像炸开了锅,到底该不该学这样的文章,学生意见分岐很大。于是,老师把他们分成正反两组,让他们各自去作辩论的准备。两天后的课堂上,双方都带来了充分的资料,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力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孩子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整堂课上,老师说的话不到五句。教学中,学生抛开文本进行所谓的辩论,尽管有不同的见解、精彩的发言,或者也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但这不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多元解读。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应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脱离文本,所谓多元解读只能是一种空谈。这位老师对教材价值缺少应有的认知,也没有弄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所以教学也...